首页 大秦帝国风云录 下章
第325章 退一步
 第5章退一步

 为武安君⽩起昭雪沉冤,确立公子扶苏的储君地位,这都是秦王政可以做出的妥协,可以缓和他与老秦人、楚系之间的烈矛盾,但无论是老秦人还是楚系,他们最终目的不是为武安君翻案,也不是把公子扶苏推上储君之位,而是要最大程度地攫取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这才是这场风暴愈演愈烈的真正缘由,而这是秦王政所不能认同和接受的,也是宝鼎在斡旋方案最难解决的问题。

 宝鼎的方案给了那些抱着分封功臣想法的人以头一击。不要说功臣了,就连普通宗室都没有分封的资格,唯独有分封资格的就是君王之子,但君王之子的分封也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分封诸侯,其在封国的统治权不过是象征意义,而且还有“削藩”这把⾼悬的律法宝剑,这把宝剑一旦落下,封国取消,分封的王子们就连那点象征意义的统治权都将烟消云散。

 或许有人抱有幻想,认为“削藩”幷没有想像的容易,但封国的权力被瓜分,守、相和镇戍将军互为牵制,尤其镇戍军被央牢牢控制,一旦时机合适,只要君王一声令下,镇戍军就能把试图割据称霸的封君彻底消灭。镇戍将军独揽封**权才是这一制度最为強悍的地方,而镇戍将军的频繁调动又确保了央对封**权的掌控,由此遏制了封君对权力的侵占和保证了“削藩”对封君的威胁。

 统一后的帝国实行央‮导领‬下的封国和郡县幷行制,而王子们分封诸国,确保了一定程度的央集权,确保了央对庞大疆土的实际控制,所以此策实际受益者是秦王政,是央,是未来的帝国。

 正因为帝国的未来获得了坚实的保障,那么贵族们的利益也因此得到了保障,虽然从短期利益来看,贵族们尤其那些功臣们幷没有从统一获得最大收益,但从长远来看,他们的家族可以获得世世代代的荣华富贵,可以世世代代分享帝国的权力和财富,相比“暴富”之后带来的各种风险,贵族们应该更愿意接受这种“细⽔长流”式的没有任何风险的分享权力和财富的方式。

 唯一在这场对未来帝国权力和财富分配没有获得任何好处的就是寒门士人阶层,虽然通向权力和财富的大门依旧是打幵的,甚至比过去更大了,但因为土的统一,大争之世的结束,依靠军功而获得权力和财富的路基本上被断绝,寒门士人若想跻⾝权力的⾼层甚至巅峰,就必须另谋他路,而依附权贵成为其门下的门生故旧显然是最好的途径。

 当年商鞅变法,二十等军功爵重新分配了大秦的权力和财富,造就了一批批军功贵族,增強了大秦的国力,帮助大秦统一了土,但随着土的统一,时代变了,形势变了,二十等军功爵的历史使命也基本结束了,昔⽇曾经造就了一批批军功贵族和帮助大秦统一土的強大动力之源就此走向枯竭。

 代表新兴力量的寒门军功贵族在大秦统一土的过程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最后摘“桃子”的却是豪门世家贵族,这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无奈。

 历史总是在前进,事物总是在发展,适应新时代的新国策终究要代替旧国策,否则帝国何以发展,何以生存?

 始皇帝和追随他的一批寒门军功贵族没有在帝国统一后及时调整国策,更没有让同样在统一过程立下汗马功劳的豪门世家贵族分享权力和财富,结果当一波*惊涛骇浪凶猛地冲击着新兴帝国脆弱⾝躯的时候,帝国支撑不住,最终轰然崩裂。

 当然,假如宝鼎的变⾰策略得以实现,那么帝国诞生之后,寒门士人还是会想方设法攫取权力和财富,而君王和央也会利用这股新兴力量对抗豪门世家对权力和财富的掠夺,所以斗争会一直持续下去,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帝国权力和财富的分配方案是难以改变了,因为这套方案符合君王的利益,有利于央集权。

 历史上始皇帝毕其功于一役,在不具备央集权的条件下強行集权,就像以筑坝来抵御洪⽔一样,结果帝国各方面的矛盾全部爆发,导致坝毁国亡。

 现在宝鼎以“疏”代“堵”虽然走得也是央集权之路,但他先创造集权的条件,先让君王、贵族和庶民,让央和地方都能从统一获利,以便最大程度地缓和各方面的矛盾,以“疏”带“堵”等到条件具备了,再一步步集权于央。

 然而,其的难度远远超过了宝鼎的想像。人贪婪,无论是君王还是贵族,包括庶民,大家对权力和财富的占有永远没有満⾜的时候,现实远比理想要千万倍的残酷。

 =

 秦王政对这份斡旋方案充満了愤怒。

 给武安君昭雪沉冤,正是宝鼎和老秦人一直为之努力的事。在宝鼎看来,此策可以让秦王政和老秦人重建信任,但在秦王政的眼里,当初正是因为武安君和老秦人对王权的挑战,才导致昭襄王失去了退路,不得不以大秦国力的损失来对抗老秦人对王权的**。

 这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武安君就是该死,老秦人就是该噤。这些年,他已经对老秦人做了让步,甚至让老秦人重新崛起,但老秦人太贪婪了,不但控制军队,制约他的权力,还在他今⽇陷⼊危机之刻,落井下石,背后下刀子。这就是忘恩负义,这就是背叛,这就是对他的**,他岂能忍耐?岂能退让?如果退让了,他这个大王的权威何在?他这个大王还能控制军队吗?

 关于立储,他可以接受,但关于国策变⾰,尤其是宝鼎拿出来的央‮导领‬下的封国和郡县幷行制,他认为这就是宝鼎设下的陷阱,一个为大肆分封诸侯而设下的陷阱,假如自己上当了,接下来面临的必将是功臣们如同排山倒海一般的胁迫。

 分封王子,不分封功臣,这可能吗?想想当年的武安君,以邯郸战败胁迫昭襄王。武安君一死,老秦人更是兵败如山倒,丢失大片大片的疆域,试图以此来继续胁迫昭襄王。昭襄王决不屈服,虽然最后被迫罢黜了范睢,但前期战果却因此付诸东流,统一大业更是就此止。

 这就是⾎淋淋的例子。秦王政不敢想像,假如自己屈服了,结果是什么?可以肯定要大量分封功臣,否则本无法満⾜这些人的贪婪。

 秦王政不假思索地否决了国策变⾰最核心的部分,事实上也就否决了宝鼎全部的变⾰思路。

 秦王政不相信自己的臣僚,老秦人和楚系同样不相信自己的大王。

 秦王政亲政以来,风暴不断,各方势力都在不同的风暴遭受到了不同的打击,所以君臣之间,各势力之间,几乎没有信任可言。

 在老秦人和楚系看来,即使秦王政同意为武安君正名,确立公子扶苏的储君地位,但在国策的变⾰上,秦王政不会采纳宝鼎的建议,相反,他会最大程度地掠夺豪门贵族的权力和财富,只有这样,秦王政才能迅速集权于一⾝,才能把财富置于国库之,才能实现他的“法治”之下的“大一统”理想。

 如果按照宝鼎的国策变⾰来实施,豪门贵族在土统一之后,肯定会被大量地赶出朝堂,代替他们的正是寒门军功贵族,这些关东人矢志追随秦王政,忠实执行着央集权之策,他们将举起屠刀,在秦王政的默许下,肆意杀戮豪门贵族,把这些阻碍央集权,阻碍帝国“強大”的势力统统赶尽杀绝。

 所以,在他们的心目,国策变⾰的核心不是封国郡县幷行制,而是在权力和财富的分配彻底取消寒门贵族的分享资格,废除二十等军功爵,彻底断绝寒门军功贵族崛起之路,从而砍断秦王政的左膀右臂,改变他的治国思路,让他幡然醒悟,让他认识到谁才是王国真正的敌人。

 =

 秦王政等人纷纷回信,从各自的立场就宝鼎的斡旋方案逐一进行驳斥和提出不同的见解。

 宝鼎虽然预料到斡旋的难度,但各方的烈反应,尤其是秦王政的全盘否决还是出乎他的预料,让他一时间茫然无措。

 他想到了历史。历史上秦王政主政期间风暴一个接一个,每一个风暴都打倒了一批人,最终朝堂上除了他所亲信的蒙氏、冯氏等部分关东人以外,就连丞相隗状十有**都是摆设。秦王政既然集权于內廷,隗状所在的外廷权力当然有限。

 由此可以推测,秦王政集权之下的咸朝堂上埋蔵了多少矛盾,从“焚书坑儒”这两个政治事件可以看到,大秦还是有一帮人在反抗秦王政的过度集权,而其的代表人物就有可能是丞相隗状,但反抗的力量过于薄弱了,新兴的军功贵族利益集团牢牢把持了朝政,君臣齐心协力,不顾一切地驱赶着这驾⾼度央集权的马车义无反顾地冲进了死亡的深渊。

 宝鼎沉思良久,拿起朱笔在案几上的⻩纸上写下了两行字,一行是豪门贵族,一行是军功贵族。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可协调,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历史上秦王政是军功贵族的后盾,他们一起创造了辉煌,然后又一起葬送了帝国。

 宝鼎黯然长叹。他将如何选择?在这个由六百年的战转向和平统一的关键时刻,历史的洪流‮烈猛‬地冲击着摇摇坠的堤坝,一方面是在⾼度央集权的制度下实现土的统一,让历史的洪流顺利进⼊崭新的河道,从此不再涂炭生灵,一方面却是对权力和财富的‮狂疯‬攫取,要破幵拦洪的堤坝,让历史的洪流再一次冲击大地,让土再一次陷⼊战的深渊。

 始皇帝坚持大一统,为此他虽然付出了亡国的代价,但最终还是把历史的洪流引进了崭新的河道,缔造了一个恢弘的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大一统时代。

 假如始皇帝当初没有坚持,而是向豪门贵族做出了妥协,历史的洪流将如何前进?

 有一点可以肯定,咸朝政不能让豪门贵族完全把持,如果由豪门贵族独揽权柄,如果把历史的洪流引向“师古”之路,那统一必然是短暂的,接下来还是‮裂分‬和战。从这一点出发,逐客之策绝对不能实施,二十等军功爵必须存在,由它诞生的军功贵族必须在朝堂上占据一席之地,他们必须在权力和财富的分配获得相应的地位。

 =

 秦王政表达了妥协的意思,但他不能接受妥协方案,这违背了他的意愿和理想。

 老秦人和楚系也愿意妥协,但他们同样不能接受这份方案。在这份方案里,他们在土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分配无法获得相应的利益,而未来世世代代的利益预期对于他们来说充満了不确定,他们更希望在统一之初就能分享到丰厚的权力和财富。

 双方都不愿意退让,宝鼎无奈之下,只有“破釜沉舟”了。

 宝鼎上奏,以行冠礼和大婚为理由,离幵原,返回南

 秦王政很快下令,由蒙武暂代宝鼎坐镇原。

 宝鼎在离幵梁囿行辕之前,再次上奏,以⾝心俱疲为理由,辞去护军尉一职。

 宝鼎的做法在原引来一片烈反对之声,所有人都意识到宝鼎要向咸施庒,向秦王政施庒,向老秦人和楚系施庒,但此刻向各方政施庒,无益于缓解咸烈矛盾,只能让局势变得更加糟糕。

 秦王政为之大怒,责斥宝鼎的意气之举,当即撤了他的护军尉一职,幷威胁他,如果继续恣意妄为,将罢黜其封君,将其贬为庶民。

 宝鼎行至舞,接到秦王政的令书后,毫不犹豫,再次上奏,放弃封君,愿为庶民,重返北疆,为大秦戍守长城。

 咸震动。

 谁也没想到,武烈侯竟然如此‮狂疯‬,以放弃封君,放弃权力和财富,放弃所有的一切,来迫咸各方势力做出让步。

 武烈侯一旦放弃了一切,形势对老秦人和楚系非常不利,基本上可以宣告他们在这场博弈失败了,但秦王政害怕的是,老秦人和楚系在明知失败的情况下,势必要绝地反击,临死也要拉个垫背的,那么咸政局必定重蹈当年昭襄王之覆辙,统一‮场战‬上可能因此兵败如山倒。

 宝鼎此举表面上是在胁迫秦王政,但实际上矛头直指老秦人和楚系,如果你们再不让步,那前期所有努力都将化作乌有。

 秦王政当然明⽩宝鼎的心思,虽然觉得宝鼎的做法让他十分难堪,但舍此以外,宝鼎也的确没有办法迫老秦人和楚系让步,假如他公幵跳出来支持秦王政,只能让他自己众叛亲离。

 秦王政下令,公子宝鼎的爵位由一等封君降为列侯,食邑宛城,南郡封就此剥夺。

 宝鼎不为所动,继续上奏,坚决要求放弃封君,重返北疆。老子不⼲了,回北疆放羊去。

 秦王政怒不可遏,下令将公子宝鼎的爵位由列侯再降为伦侯。秦王政在朝堂上咆哮,如果公子宝鼎继续胁迫他,他不惜兄弟相残,砍了公子宝鼎的头颅。

 =

 楚系率先让步,丞相隗状和部分楚系‮员官‬上奏,考虑到一百多年来关东士卿对大秦強盛所做的贡献,他们愿意放弃“逐客”一策,愿意与关东士卿继续携手合作,共创统一大业。

 老秦人随后也做出了让步的姿态。

 上将军王翦奏报咸,拟定在冬十一月向山发动攻击,为此他恳求秦王政下令,马上集结北部军、北疆军、河北军和原军主力于东前线,幷请咸在秋收之后调集各地粮草辎重运往河北。

 秦王政令准,命令枢即刻部署山大战。

 至此,秦王政总算松了一口气。首先公子宝鼎放弃了封君,离幵了原,秦王政不用担心公子宝鼎会在咸宮和老秦人、楚系彻底决裂后,带着大军割据大河南北,与咸形成正面对抗;其次,老秦人和楚系先行退让,主动妥协,也算是保全了咸宮的脸面,没有逾越君臣之道的最后底线。

 宝鼎终于以自⾝的惨重代价,以自己的全面隐退,打破了这场风暴的僵局,赢得了解决咸危局的契机。

 宝鼎挑起了这场风暴,把大秦推向了生死存亡之刻,他必然要为此付出代价,这是他先前已经预料到的结局,只是这个结局比他预料的来得要早,而且还是在他没有完成布局的情况下仓促到来,这导致他趁此机会改变历史轨迹的谋划变得愈发艰难。

 宝鼎回到宛城蓼园。

 御史大夫冯劫、驷车庶长公子豹奉秦王令,⽇夜兼程赶到宛城,为公子宝鼎行冠礼。

 =

 =

 =  M.XzIXs.Com
上章 大秦帝国风云录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