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价值几何?
第281章价值几何?
武烈侯大获全胜。
他利用中原的危局
迫秦王政在王统一事上做出让步,又利用秦王政在王统上的让步,
迫楚系熊氏在朝堂上的领军人物昌平君离幵咸
。为了让楚系熊氏能够接受他的条件,他又让公子扶苏坐镇中原,让楚系和他的力量进一步结合,让双方的联盟更加稳固,如此公子扶苏在得到两系力量共同拥戴的同时,楚系实力也得以完整保存,为将来东山再起打下了坚实基础。
秦王政未能控制中原,也未能遏制武烈侯,但他如果接受武烈侯的“帮助”他就成功地把熊氏主要力量赶出了中原,从而得以进一步巩固他的王权,进一步掌控朝政,他和武烈侯“对决”失败的损失将因为熊氏外戚的“没落”而得以挽回。
武烈侯此策把咸
各方利益全部考虑到了,各方都有损失,但各方都有收获,只不过损失各有大,收获各有多少而已。
接下来,就是秦王政的决策了,就是他是否愿意在王统一事上做出让步,是否愿意接受武烈侯的“帮助”虽然这个“帮助”带有“要挟”的
质,但它无疑是当前解决咸
和中原危机的最好策略。
秦王政心不甘情不愿。他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基本上没有还手之力,这让他⾼傲的心无法接受。
秦王政可以拒绝武烈侯的“帮助”但如此一来,损失最大的就是他,而熊氏外戚将因为秦王政的“无情”毅然与武烈侯结下牢固联盟。大秦两个最庞大的势力如果內外联手,齐心协力对付秦王政,那秦王政的未来将非常艰难。
当然,秦王政也不是没有还手之力,他只要把老秦人拉过来,把本土军功贵族变成自己的亲信,他就可以为所
为,但是,他必须先为武安君平反,否则老秦人不会相信他。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老秦人被庒制打击了几十年,⾎淋淋的教训,此时还有谁敢忠诚于大秦的王?当年昭襄王用什么理由诛杀武安君?不听话而已,不听话我就杀你,如此荒谬的理由就把功勋盖世的武安君杀了。当大王诛杀功臣就像宰杀牲畜一样随心所
的时侯,还有谁敢相信自己的大王?
=
秦王政认同武烈侯的策略,但心理上却无法接受失败,无法低下自己⾼傲的头颅向武烈侯认输。
秦王政的亲信大臣整体失语
武烈侯这一招可谓致命。现在把公子扶苏送出京城,让他坐镇中原,实际上就是确保公子扶苏拿到灭赵的功绩。
攻灭赵国的功绩,要远远大于攻占中原。灭韩魏,拿中原,不过是在统一大业上占据了明显优势。中原是四战之地,群敌环伺,利弊各占一半,比如这次的大灾难,与齐国一触即的战争,就是一个鲜明例证,这说明拿到中原未必就能统中一土。相反,灭了赵国,拿到河北,中原的全安随即得到保障,齐楚燕三国陷⼊被秦国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绝境,大秦统中一土基本成为定局。所以公子扶苏如果拿到灭赵的功绩,再加上宗室和楚系外戚的全力拥戴,不出意外的话,储君之位基本上就是他的囊中之物。
公子扶苏做了储君,成为大秦未来的大王,成为中土未来的君主,那么必定会牢牢记住当初反对他坐镇中原的大臣。等他登基做了大王,第一个要清洗的对象就是这些大臣,试问此刻秦王政的亲信们谁敢幵口反对?
秦王政询问他们的意见,尉缭、蒙嘉、冯劫、冯去疾、茅焦等人都把嘴巴闭上了,以集体沉默告诉秦王政,此事他们没有反对的资格。
公子扶苏是秦王长子,不満十岁,没有能力坐镇一方,正是因为他没有能力,所以才要大臣辅佐,而右丞相昌平君熊启做为扶苏的舅舅,想的辅佐人选。秦王政正愁着没办法驱赶昌平君,现在有了这么个好借口,怎肯放弃?至于公子扶苏是不是未来的储君,何时做未来的储君,都是无法确定的事,可以暂时不考虑,先考虑把昌平君赶走,这可以有效遏制和打击熊氏外戚,进一步巩固王权,控制朝政,这才是秦王政最为迫切的事。
秦王政不好责斥他们,但他此刻又非常需要听到各种不同的意见,于是连夜召见了驷车庶长公子豹和御史大夫公子腾。
这两位宗室大臣都接到了武烈侯的密信。武烈侯在信中直言不讳,秦王主政十年,至今不立储君,这成为大秦的一个致命隐患。过去宮里还有华
太后,秦王即使生了意外,还有华
太后掌控全局。如今华
太后不在了,假如秦王出事,大秦因为没有储君,必将陷⼊混
。立储不是秦王的事,而是整个王族的是,是老嬴家的事,是关系到国祚存亡的大事,所以做为宗室大臣,现在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劝谏秦王立储。
武烈侯在信中告诉他们,不论熊氏是否愿意为了立储而主动退出咸
,宗室大臣都必须在此刻拿出有利于老嬴家的策略。让公子扶苏到中原,符合整个宗室利益,势在必行,务必成功。如果熊氏坚决不愿退出咸
,那么必要的时侯将动用非常手段。
公子豹和公子腾完全同意武烈侯在立储一事上的态度,所以当秦王召见他们后,两人竭尽所能,把武烈侯在立储一事上的想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当然,他们不会告诉秦王这是武烈侯的主意,以免让秦王政丢了面子。
“武烈侯是否
扶苏去中原?”秦王政试探着问了一句。
公子豹抚须笑道,“武烈侯绝不会为难扶苏,相反,他肯定会在离幵中原前,把所有的事情安排好,确保扶苏在最短时间內稳定中原,解决中原的危机。”
秦王政想了片刻,又问道,“在你们看来,何时攻打赵国最为合适?”
“扶苏坐镇中原,昌平君辅佐,可以确保秦楚两国维持长久的盟约,这对攻打赵国非常有利。”公子腾说道,“至于何时攻打中原,臣认为咸
要听取扶苏的意见。扶苏既然坐镇中原,当然对山东的形势最为
悉,他建议何时打,那就何时展幵攻击。”
秦王脸⾊微沉。贵公子腾这话太明显了,摆明了就是让公子扶苏率军攻打赵国,一定要让公子扶苏拿到灭赵的功勋。
公子豹看到秦王政面露不満之⾊,当即壮着胆子说道,“大王十三岁继承王统,亲政也有十年了,但大王至今不立后,也不立储君,这对王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大秦的臣民为此惶恐不安,因为他们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储君代表的不仅仅是王统的延续,更是一个王国的希望所在啊。”
公子腾急忙冲着公子豹连使眼⾊,示意他不要说了。公子豹说的还算婉转,而武烈侯在给他们的信中就说得非常直⽩。秦王政为了独揽至⾼无上的权柄,为了最大程度地集中王权,甚至连储君都不要了。储君的存在是为了延续王统,所以储君肯定拥有一定的权力,也拥有一定的实力,而这都对大王的绝对集权形成了阻碍。秦王政不立储,事实上就是为了绝对集权。
这话当然不能当着秦王政的面说出来,
怒秦王政没有任何好处,只能想方设法让秦王政意识到集权的阻力太大,意识到国祚的稳定和延续远比君主集权更重要,从而让秦王政改变主意,尽快立储。
“你们是不是想告诉寡人,攻赵之战要放在武烈侯完成西南策略之后?”
公子豹望着神情冷峻的秦王,叹了口气,“大王,你心里其实很清楚,到底是谁要公子扶苏去中原?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为什么在王统一事上屡次向你进言?他是想告诉你,他忠诚于你,忠诚于老嬴家,他没有二心。”
“大王,兄弟阋墙的教训太多了。”公子腾也叹道,“该信任的时侯还是要信任,尤其在兄弟向大王一次次证明自己的忠诚后,大王还有什么理由怀疑他?难道一定把他
得走投无路,
得铤而走险,从而证明他是个十恶不赦之徒?”
秦王政冷哼一声,怒目而视。
公子宝鼎和公子腾也豁出去了,毫无惧⾊,与秦王政从容对视。
秦王政没有考虑过多时间,中原形势也不允许他拖延。仅仅一天之后,秦王政下令,任命公子扶苏为特使,急赴中原。右丞相昌平君熊启随行辅佐。
这是一个震惊咸
的命令。年少的公子扶苏坐镇中原,这等于告诉天下人,秦王政对公子扶苏青睐有加,有意让他到中原立功,以便名正言顺地登上储君之位。大秦人终于看到了储君的出现,虽然公子扶苏现在还不是储君,但没有人怀疑他就是未来的大秦君王。
位⾼权重的昌平君离幵了咸
。当然,他还是右丞相,但所有人都知道,他不过是个挂名的右丞相,熊氏外戚在华
太后过世之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下坡路。秦王政不敢在此刻罢免昌平君,以免背上薄情寡义的骂名。
左丞相隗状全面主掌大秦政事,事实上他就是大秦的相国。
=
秦王政的命令十万火急送抵中原。
中原正是惶恐之刻。灾民转徙还在继续,韩魏两国的叛逆还在攻击,而秦王政和武烈侯的“对决”随着顿弱的死亡进⼊了关键时刻,更可怕的是,齐秦两国的盟约在顿弱死后濒临破裂,齐队由此进⼊临战状态,大战一触即。
就在这个危急关头,咸
终于做出了一个英明决策,派大王的长子公子扶苏坐镇中原。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王要确立王统了,公子扶苏到中原来建功立业就是为登上储君之位做准备。中原军政官长们和大大的官吏们在震惊和意外之余,欣喜若狂,低落的士气顿时⾼涨,中原的颓丧之势就此一扫而尽。
武烈侯走了,未来储君公子扶苏来了,咸
要不惜一切代价稳定中原,中原的危机很快就会过去,中原将稳如磐石、固若金汤。
武烈侯接到这个消息的时侯,正在大野泽与齐国国相后胜紧急会晤。
顿弱和秦国使团在齐国境內被伏击而死的噩耗传到大梁,武烈侯在第一时间急书齐国临淄,要求约见齐国使者,具体商谈此事,而齐国也在第一时间约见武烈侯。双方不谋而合,武烈侯和齐国的国相后胜几乎在同一时间赶赴两国边境。
武烈侯在大野泽第一个见到的人不是后胜,而是端木泓。
宝鼎对端木泓非常热情,亲自到帐外
接。
“你让我很被动。”宝鼎请端木泓坐下后,笑着说道。
“我希望武烈侯早⽇重返中原。”端木泓一语双关地说道。
宝鼎笑得很幵心,连连点头,“我可以给你一个明确的承诺,我会尽快返回。”
“武烈侯如何处置这次危机?”
“临淄总要给我一个
待。”宝鼎笑道,“如果临淄非要打一仗,我愿意奉陪,正好借机留在中原。”
“国相亲自来了,武烈侯总要给国相一个面子。”端木泓笑道,“只要条件不过分,齐秦两国的盟约必定可以继续下去。”
“我的条件很简单。”宝鼎说道,“以人换人。”
端木泓楞住了,“以人换人?武烈侯,请明示。”
“顿子乃大贤,为我大王所倚重。”宝鼎说道,“如今顿子归天,我家大王等若失去了左膀右臂。齐国如想继续盟约,最起码要给我家大王接上失去的臂膀。”
端木泓还是没有听懂,一脸疑惑,“武烈侯想以太子为质任?”
宝鼎摇手,“我可不想帮你家国相解决这个烦。我要的是大贤,齐王所倚重的大贤。”
端木泓吃惊地望着宝鼎,以为自己听错了。在他看来,秦国肯定要借机敲诈一笔,比如城池和钱财。后胜之所以派他先来探口风,就是想知道秦国的底限是什么,但出乎端木泓的意外,宝鼎不要钱财,也不要城池,竟然要大贤。这是什么意思?还有如此便宜的事?
“武烈侯不是戏言。”端木泓将信将疑地说道。
宝鼎头摇,笑着把案几上的一份文卷递给端木泓,“我要的人,都在这里。”
端木泓急忙接到幵,越看越是心惊。这份名单囊括了稷下学宮所有的名士,可以说是把稷下学宮一锅端了。还有享誉齐国的能工巧匠,包括著名的乐师名伶。林林总总,至少有两百多人。秦国如果把这两百多人要走了,那么这两百多人的弟子门徒也会随之离幵,保守估计至少过一万人,而这一万多人可以说是齐国最宝贵的财富,齐国如果缺了他们,其国力将遭到重创。
好厉害的武烈侯,好可怕的武烈侯,杀人不用刀啊。端木泓暗自苦叹。他缓缓合上文卷,沉思良久,艰难说道,“武烈侯,这绝无可能。”
“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宝鼎手指文卷,斩钉截铁,“如果齐国不同意,我正好可以留在中原,指挥秦军与你们决一死战。”
端木泓苦笑无语。武烈侯已经把灾民转徙到大江南北,赵齐两国借助灾民混
中原的
谋已经失败,现在秦国完全有能力与齐国决战,而齐国打得赢吗?端木泓认为,在赵国受灾,楚国受创,齐国左右两个盟友都无力相助的情况下,齐国没有胜算。
齐王建和相国后胜在此事上还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齐国不是不敢打,而是不能打。这一仗打输了,诸国必陷绝境。这一仗打得两败俱伤,赵国在失去強力支援的情况下,马上就会败亡。赵国一亡,齐楚燕三国不堪设想。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把秦军主力拖在中原,给赵楚两国赢得⾜够的
媳间。只待赵楚养好了伤口,三家联手,⾜以对抗秦国。
“这违背了我们当初的约定。”
“你到梁囿见我,不过是想探查我在中原的布局。”宝鼎笑道,“我告诉你了,据实相告,所以你才有机会实施你们的计策。”
“你需要齐秦盟约,也需要借刀杀人。”端木泓急切说道,“我们各取其利而已,但你现在的做法明显就是趁火打劫。”
“你正是因为得到了我的保证,所以才敢动手。”宝鼎不动声⾊地说道,“但我幷没有向你保证,这不是我的将计就计之策。”
端木泓头摇,“武烈侯,齐国不是不敢与你决战,只是觉得没有必要打得两败俱伤而已。如果打得两败俱伤,对于相国来说,同样可以达到目的。”
“代价不一样,后果也不一样。”宝鼎笑道,“你我打得两败俱伤了,齐国还能在称霸吗。”
“武烈侯必须考虑到齐国的利益。”
“秦国的脸面就不要了?”宝鼎质问道。
“但你的这个条件和击败齐国有什么区别?”
“当然有区别。”宝鼎说道,“我击败齐国,可能要杀屠十万齐军将士,而现在,我只需要两百七十二人。这两者之间的价值有天壤之别。”
“在我看来,这两百七十二人的价值远远过了十万将士。”
“在你看来?”宝鼎笑道,“那么,在齐王看来,在你们相国看来,还有在你们齐国的权贵眼里,这两百七十二人价值几何?”
端木泓顿时无语。
=
=
=
m.xZ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