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3-1744
虽然经过拼死厮杀,终究没能突围出去,从⽩天打到晚上,一千个人,只剩下了十八个。
李自成也是十八个人之一,他趁着夜⾊,率领部将刘宗敏,逃出了包围圈,他的手下全军覆没,老婆孩子全部被俘。
在一片黑暗中,孤独的李自成逃⼊了商洛山,在那里,他将幵始艰难的等待。
至此,西北民变基本平息,几位著名头领,基本都被按平,要么灭了,要么投降,没灭也没降的,似乎也很悲哀,毕竟连被没灭的价值都没有,是很郁闷的。
张献忠老实了,现在经济形势这么差,工作不好找,如果再去造反,吃饭都成问题,所以他收回了自己的再就业计划,幵始踏踏实实当个地主。(⾕城基本归他管)
消停了。
民变基本平息,朝廷基本定安,要走的走了,要杀的杀了,要招安的也招安了,经过长达十年的混
,大明终于等来了曙光。
对目前的情况,崇祯很⾼兴,他忙活了十年,终于得到了
息的机会,他曾对大臣说,再用十年,必将社稷兴盛,天下太平。
十年?
一年都没有。
看到光明的崇祯幷不知道,他看到的,幷不是曙光,而是回光,回光返照。
其实问题很简单
几乎就在李自成全军覆没的同时,一件事情的发生,再次改变了大明帝国的命运。
崇祯十一年(1638),皇太极决定,进攻明朝,清军兵分两路,多尔衮率左翼军,岳托率右翼军,越过长城,发动猛攻。
应该说,为了这次进攻,皇太极是很费心思的,他不去打关宁防线(也是实在打不过来),居然绕了个大圈,跑到了密云。
密云的守军很少,但几乎没人认为,清军会从这里进攻,因为这里山多,且险,要从这里过来,要爬很多山,而且很难爬,要爬很久。从这里打进来,那是绝无可能。
据说经常卖假古董的人,最喜
听到的话,就是某位很懂行的顾客,很自信地表示,古董的某某特征,是绝对仿不出来的。
皇太极有没有卖过古董,那是无从考证,但他选择的地方,就是这里,他的战术非常简单,就是爬山。
清军到这里后,幵始爬山,确实很多山,很难爬,⾜⾜爬了三天。
但终究是爬过来了。
清军爬过来的时候,蓟辽总督吴阿衡正在喝酒,且喝大了,脑袋比较晕,清军都到密云了,他才明⽩过来。
人喝醉之后,有两个后果,一、头疼,二、胆子大。
这两个后果,吴总督都有,最终后果是,头疼的吴总督,胆大无比,带着几千人,就奔着清军去了。
喝醉的人,要是一打一,仗着抗击打能力,还有点胜算,但要是群殴,也就只能被殴,没过多长时间,吴总督就被殴死了,清军突破长城防线,全线⼊侵,形势万分危急。
密云距离京北,今天坐车,如果没堵车,大致是两个钟头,当年骑马,如果没堵马,估计也就一两天。
离京城一两天,也就是离崇祯一两天,所以消息传到京城,大家都很恐慌,只有几个人不慌,其中之一,就是崇祯。
崇祯之所以不慌,是因为六个月前,他就知道清军会⼊侵,而且连⼊侵的时间,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六个月前,有一个人将攻击的时间,方式都告诉了他,这个人幷非间谍,也不是卧底,他的名字,叫皇太极。
半年前的一天,杨嗣昌曾在私下场合对崇祯说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比较长,所以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
在东汉,幵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跟匈奴议和了。
这个故事的意思很明⽩,就是让崇祯去跟清朝和谈。
客观地讲,这是唯一的方法。
就军事实力而言,当时的清朝虽然军队人数不多(最大兵力二十万),但战斗力相当強(某些西方军事学家跟着凑热闹,说是十七世纪最強的骑兵),明朝的军队人数,大致在六十万到八十万左右,但能打仗的(辽东系、洪兵、秦兵),也就是二十多万,要真拉幵了打,估计也不太行。
好在地形靠谱,守着几个山口,清军也打不过来,所以按照常理,是能够维持的。
但要命的是后院起火,出了李自成等一⼲猛人,只能整天拆东墙补西墙,所以杨嗣昌建议,跟清朝和谈,先解决內部矛盾。
其实杨嗣昌的故事,还有下半段:刘秀跟匈奴和谈,搞定內部后,没过多少年,就派汉军出塞,把匈奴打得落荒而逃。
所谓秋后算账,虽然杨嗣昌没讲,但崇祯明⽩,所以他决定,先忍一口气,跟清朝和谈,搞定国內问题先。
当时知道这件事情的,只有三个人,包括崇祯、杨嗣昌、太监⾼起潜。
M.Xz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