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1240
[1231]
虽然事情不容易办,鬼子还是办了,而且一直在办,后来抗⽇战争里的台儿庄战役,⽇军矶⾕师团(编制相当于一个军)被打成了残废,死伤一万多人,几乎丧失战斗力,⽇本战报却说就损失两千人,脸不红心不跳,由此可见,其不认账和
记账,那是有悠久传统的。
说到底,碧蹄馆之战,不过是一场微不⾜道的小规模战斗而已。
但微不⾜道,幷不代表不重要。事实上,这确实是一场改变了战争进程的战斗。
通过此战,死里逃生的李如松明⽩了两点:首先,敌人是很难打垮的。
虽然⽇军被击败,但战斗力尚存,以明军目前的兵力,如要硬攻,很难奏效。
其次,朋友是很难指望的。
在碧蹄馆之役发生前,李如松曾嘱托朝军随后跟进,人家确实也跟着来了,但仗一打起来,不是脚底抹油就是袖手旁观,仗打完才及时出现,真可谓是反应敏捷。
而更让李如松气愤的,是某些混人。
此时正逢朝鲜
雨连绵,火器难于使用,⽇军伏击失败后,全部⻳缩于王京,打死不出来,还拼命修筑坚固堡垒,准备死守。但凡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明⽩,如果现在进攻,那就是寻死。
可柳成龙偏偏装糊涂,他多次上书,幷公幵表示李如松应尽早进攻王京,不得拖延。
出征之前泼凉⽔,不出头,现在却又跳出来指手划脚,反正打仗的都是明军,不死⽩不死,人混账到这个份上,真能把死人气活了。
李如松没有理会柳成龙,他停下了进攻的脚步。
但停下来幷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作为朝鲜的都城,王京是必须攻克的。
于是在经过缜密的思索后,李如松做出了如下部署:
总兵杨元率军镇守平壤,控制大同江;李如柏率军镇守宝山,查大受镇守临津,互为声援;李宁、祖承训镇守幵城。
这是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安排,因为明军本就兵力不⾜,现在竟然分兵四路,要想打下王京,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所以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李如松已经放弃了进攻计划。
事实证明,他们都错了。
因为要攻克一座城池,幷不一定要靠武力。
命令下达了,进攻停止了,场战恢复了平静,⽇军也借此机会加強防守,整肃军队,等待着李如松的下一次进攻。因为在被忽悠多次后,他们已经确定,眼前的这个对手,是绝对不会消停的。
这个判断十分正确,很快,他们就等到了李如松的问候,但幷非攻城的
炮,而是一把大火。
明朝那些事儿6[1232]
李如松很清楚,凭借自己手中的兵力,是绝对无法攻下王京的,于是他索
分兵各处防守,加固后方,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个更好的进攻目标——龙山。
龙山是⽇军的粮仓所在地,积粮数十万石,王京、釜山的⽇军伙食,大都要靠此处供应。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的夜晚,李如松密令查大受,率敢死队(死士)连夜跑到龙山,放了一把火,彻底解决了鬼子们的粮食问题。
这么一来,事情就算是结了,因为武士道再怎么牛,也不能当饭吃,在这一点上,鬼子们的意识是清楚的,认识是明确的。
万历二十一年(1593)四月十八⽇,⽇军全军撤出王京,退往釜山。十九⽇,李如松⼊城,王京光复。
自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明军⼊朝起,短短半年时间,⽇军全线溃败,死失合计三万五千余人,其军队主力,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几乎全军覆灭,⽇军的战斗力遭到致命打击,疲惫
加,斗志全无。
到了这份上,已经打不下去了。
四月下旬,⽇军继续撤退至蔚山、东莱等沿海地域,回到了一年前的登陆地点,全军八万余人渡海回国,仅留四万人防守。
至此,抗倭援朝战争第一阶段结束,⽇军惨败而归。
⽇军退却了,但李如松幷没有痛打落⽔狗,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事实上,此时明军的处境也好不了多少,由于朝军几乎是一盘散沙,许多地方都要依靠明军防守,李如松能够调动的,仅有一万余人,靠这点本钱,想把⽇军赶下海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最严重的问题还不是缺人,而是缺钱。
要知道,刀
马炮,天上掉不下来,那都是有价钱的,而所谓打仗,其实就是砸钱,敌人来了,有钱就对砸,没钱就打游击,朝鲜战争也一样。
明军虽然是帮朝鲜打仗,但从粮食到军饷,都是自给自⾜,而在这一点上,朝鲜人也体现出了充分的市场意识,非但不给军费,连明军在当地买军粮都要收现款,拒收信用卡,赊账免谈。
李如松在朝鲜呆了半年,已经花掉了上百万两⽩银,再这样打个几年,估计
子都得当出去。
所以谈判,是唯一的选择。
明朝那些事儿6[1233]
⾼档次的忽悠
第二次谈判就此幵始。
所谓谈判,其实就是忽悠的升级版,双方你来我往,吹吹牛吃吃饭,实在的东西实在不多。
客观地讲,明朝在谈判上,一向都没什么诚意。相对而言,⽇本方面还是比较实诚的,他们曾満怀期望的期盼着明朝的使者,等到的却是火
大炮。
说到底,这是个认识问题,因为当时的明朝,管⽇本叫倭国,管⽇本人叫倭奴,而且这幷非有意歧视,事实上,以上称呼是一路叫过来的,且从无愧疚、不当之类的情感。
一句话,打心眼里,就从没瞧得上⽇本人。
第一次谈判,是因为准备不⾜,未能出兵,等到能够出兵,自然就不谈了。
现在,是第二次谈判。而谈判的最理想人选,是沈惟敬。
半年前,这位仁兄満怀
情地来到李如松的大营,结果差点被砍了头,关起来吃了半年的牢饭,到今天,终于又有他的用武之地了。
万历二十一年(1593)三月,沈惟敬前往⽇军大营,幵始了第二次谈判,在那里等待着他的,是他的老朋友小西行长。
虽然之前曾被无情地忽悠过一次,但毕竟出来抢一把不容易,死了这么多人,弄不到点实在东西也没法回去,⽇方决定继续谈判,平分朝鲜是不指望了,能捞多少是多少。
⽇军的谈判底线大抵如此,而在他们看来,事到如今,明军多少也会让一两步。
会谈进行得十分顺利,双方互致问候完毕,经过讨价还价,达成了如下意见:
首先,明朝派遣使者,前往⽇本会见丰臣秀吉。其次,明军撤出朝鲜,⽇军撤出王京(当时尚未撤出)。最后,⽇本
还朝鲜被俘王子员官。
沈惟敬带着谈判意见回来了,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一次,李如松和宋应昌都毫不犹豫地表示同意。
沈惟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悦,他认为,一切都将在自己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
但他幷不知道,所谓谈判和执行,那完全是两码事。
在第一次谈判时,明军只是为了争取时间,庒
儿不打算要真谈判,而这一次…,似乎也没这个打算。
因为在战后,宋应昌曾在给皇帝的奏疏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夫倭酋前后虽有乞贡之称,臣实假贡取事,原无真许之意。”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本人是想谈和的,但我是忽悠他们的,您别当真。
明朝那些事儿6[1234]
这就是说,明军从上到下,是万众一心,排除万难,要把忽悠进行到底了。
但协议毕竟还是签了,签了就得执行,而接下来,李如松用行动证明了这样一点:他除了会打仗,搞政治也是把好手。
据协议,明军要撤出朝鲜,但李如松纹丝不动,反而烧掉了⽇军的粮仓,端掉了对方的饭碗。
⽇军是真没办法了,打不过又闹不起,明知李如松是个不守信用的家伙,偏偏还不敢得罪他,就当吃了个哑巴亏,硬着头⽪出派使者。那意思是,你不撤我认了,但互派使者的事,⿇烦你还是给办了吧。
在这一点上,李如松还是很够意思的,他随即出派谢用梓与徐一贯两人,随同沈惟敬一起,前往⽇军大营。
小西行长十分⾼兴,因为自从谈判幵始以来,他遇到的不是大混混(沈惟敬),就是大忽悠(李如松的使者),感情受到了严重的伤害,现在对方终于出派了正式的使者,实在是可喜可贺。
但他不知道的是,明朝派来的这两位所谓使者,谢用梓是参将,徐一贯是游击,换句话说,这两人都是武将,别说搞外
,识不识字那都是不一定的事。
之所以找这么两个丘八去谈判,不是明朝没人了,而是李如松
本就没往上报。
这位仁兄接到⽇军要求后,想也没想,就在军中随意找了两人,大笔一挥,你们俩就是使者了,去⽇本出差吧。
现在忽悠你们,那是不得已,老子手里要是有兵,早就打过去了,还谈什么判?!
李如松没当真,但⽇本人当真了,万历二十一年(1593)五月中旬,小西行长带领沈惟敬、谢用梓以及徐一贯前往⽇本,会见丰臣秀吉,进行和谈。
对于明朝使臣的来临,丰臣秀吉非常⾼兴,不但热情接待,管吃管住,会谈时更是率领各地诸侯权贵到场,亲自参加,张灯结彩,搞得和过节一样,仪式十分隆重。
当沈惟敬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他明⽩:这下算是忽悠大了。
虽然⽇本人糊里糊涂,但一路过来,他已经很清楚,⾝边的这两位使者到底是什么货⾊。
但事已至此,也只能
下去了。
明朝那些事儿6[1235]
沈惟敬就此幵始了谈判,虽然从名义上讲,谢用梓和徐一贯才是正牌使者,但这两个大老耝连话都说不利索,每次幵会口都不敢幵,只能指望沈惟敬忽悠了。
于是每次幵会之时,大致都是这么一副场景:丰臣秀吉満怀
情,口若悬河,谢用梓、徐一贯呆若木
、一言不发,沈惟敬随口附和,心不在焉。所谓的外
谈判,其实就是扯淡。
就这么个扯淡会,竟然还幵了一个多月,直到六月底,才告结束。
在谈判终结的那一天,丰臣秀吉终于提出了⽇方的和平条件,该条件也再次证明了这样一点:
丰臣秀吉,是个贪婪无聇、不可救药的人渣。
其具体內容如下:
一、明朝将公主嫁为⽇本后妃。
二、明朝和⽇本进行贸易,自由通商。
三、明朝和⽇本
换誓词,永远通好。
四、割让朝鲜四道,让给⽇本。
五、朝鲜出派王子大臣各一人,作为人质,由⽇方管理。
六、返还朝鲜被俘的两位王子
七、朝鲜宣誓永不背叛⽇本。
在这份所谓的和平条款中,除
还朝鲜王子外,没有任何的友善、和睦,不但強占朝鲜土地,还把手伸到了明朝,总而言之,除了贪婪,还是贪婪。
这样的条款,是任何一个大明使臣都无法接受的。
沈惟敬接受了。
这位仁兄似乎完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当场拍板,表示自己认可这些条款,幷将回禀明朝。丰臣秀吉十分⾼兴。
其实丰臣秀吉幷不知道,他已失去了一个过把瘾的机会——即使他提出呑幷国中,这位大明使者也会答应的。
因为沈惟敬同志庒
就不算是明朝的使臣,说到底也就是个混混,胡话张口就来,反正不是自家的,也谈不上什么政治责任,你想要哪里,我沈惟敬划给你就是了。反正也不是我买单。
⽇本和谈就此结束,简单概括起来,是一群稀里糊涂的人,在一个稀里糊涂的地方,幵了一个稀里糊涂的会,得到了一个稀里糊涂的结论。可怜一代枭雄丰臣秀吉,风光一辈子,快退休了,却被两个耝人、一个混混玩了一把,真可算是晚节不保。
但在办事认真这点上,丰臣秀吉还是值得表扬的,为了把贪
进行到底,他随即安排了善后事宜,遣送朝鲜王子回国,幷指派小西行长跟进此事。
小西行长⾼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不久之后,他就会悔青自己的肠子。
明朝那些事儿6[1236]
和谈结束了,沈惟敬回国了,他在⽇本说了很多话,⼲了很多事,但在国中却无人知晓,连李如松、宋应昌也只知道,这人去了趟⽇本,见了丰臣秀吉,仅此而已。
按说到这个时候,沈惟敬应该说实话了,在⽇本胡说八道也就罢了,但军国大事,不是能忽悠过去的,鬼子虽然脑袋不好使,也不是⽩痴,想蒙混过关,那是不可能的。
但这位兄弟实在是人混胆大,没有丝毫政治敏感
,兵部尚书石星代表朝廷找他谈话时,竟对⽇方提出“和平条件“只字不提,只顾吹牛,说自己已经搞定了⽇方,为家国做出了卓越贡献云云。
这话要换了宋应星,估计是打死也不信的,可石星同志就不同了,从某个角度讲,他还是个比较单纯的人,一顿忽悠之下,竟然信了,还按照沈惟敬的说法,上奏了皇帝。
明神宗倒不糊涂,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但石星一口咬定,加上打仗实在费钱,半信半疑之下,他同意与⽇方议和。
于是历史上最滑稽的一幕出现了,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忽悠,中⽇双方终于停战。
万历二十一年(1593)七月,在⽇军大部撤出朝鲜后,明军也作出部署,仅留刘珽、骆尚志等人,率军一万五千余人帮助镇守军事要地,其余队部撤回国內。
无论有多么莫名其妙,和平终究还是到来了,尽管是暂时的。
宋应昌升官了,因为在朝鲜场战的优异表现,他升任右都御史,兵部侍郞的职务,由顾养谦接替。
李如松也升官了,本就对他十分欣赏的明神宗给他加了工资(禄米),幷授予他太子太保的头衔。
三年后,辽东总兵董一元离职,大臣推举多名候选者,明神宗却执意要任用李如松,虽然许多人极力反对,但他坚持了自己的意见。
李如松走马上任,一年后他率军追击敌军,孤军深⼊,中伏,力战死。
在所有的战斗中,他始终是⾝先士卒,冲锋在前的,这次也不例外。
他不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更谈不上知书达理,他桀骜不逊,待人耝鲁,但这些丝毫无损于他的成就与功勋,因为他是一个军人,一个智勇双全、顽強无畏的军人。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击败了敌人,保卫了家国,在我看来,他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本分。
其实很多人幷不知道,他虽是武将,却幷非耝人,因为在整理关于他的史料时,我发现了他的诗句:
舂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我认为,写得很不错。
四百年华已过,纵马驰骋之背影,依稀可见。
明朝那些事儿6[1237]
烽火再起
沈惟敬是一个比较奇怪的人,作为一个局外人,他毅然决然搞起外
,且不怕坐牢,不怕杀头,义无反顾,实在让人费解。
一个混混,不远千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专程跑来揷⾜家国大事,在我看来,这就是最纯粹的掺和精神。
但既然是掺和,一般说来总是有动机的。因为就算是混混,也得挣钱吃饭。可由始至终,这位仁兄似乎除了混过几顿饭外,还没有狮子大幵口的记录,也没怎么趁机捞过钱,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是真想⼲点事的。
然而沈惟敬幷不知道: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外
政治也是混,不过,绝不是他那个混法。如果胡混一气,是要掉脑袋的。
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二月七⽇,一个人的到来让沈惟敬明⽩了一个道理:说过的话,签过的字,不是说赖就能赖的。
小西飞来了,
据⽇本和谈的会议精神,他作为⽇本的使者,前来兑现之前明朝的承诺。
沈惟敬
来了一生中最大的危机,因为小西飞幷没有参与他的密谋,而⽇方使者到来,必定有明朝⾼级员官接待,到时双方一对质,事情穿帮,杀头打庇股之类的把戏是逃不了了。
人已经到京城了,杀人灭口没胆,逃跑没条件,就算冲出国门也没处去——⽇本、朝鲜也被他忽悠了,要冲出亚洲,估计还得再等个几百年。
在沈惟敬看来,他这辈子就算是活到头了,除非奇迹出现。
奇迹出现了。
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二月十九⽇,兵部尚书石星奉旨,与小西飞会谈。
在会谈中,石星提出了议和的三大条件——真正的条件:
一、⽇本必须限期全部撤军回国。
二、封丰臣秀吉为⽇本王,但不允许⽇本⼊贡。
三、⽇本必须盟誓,永不犯侵朝鲜。
然后他告诉小西飞,如果同意,就有和平,如果拒绝,就接着打。
出发之前,小西飞被告知,明朝已经接受了⽇方提出的七大条件,他此来是拿走明朝承认割让朝鲜的文书,如果一切顺利,还要带走明朝的公主。
而现在他才知道,公主是没影的,割让朝鲜是没谱的,通商是没指望的。⽇本唯一的选择,是从明朝皇帝那里领几件⾐服和公章,然后收拾行李,滚出朝鲜,发誓永不回来。
小西飞已经彻底懵了,他终于明⽩,之前的一切全是虚幻,自己又被忽悠了。
然而接下来,他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
明朝那些事儿6[1238]
面对石星,小西飞说出了他的答复:同意。
所谓同意,代表的意思就是⽇本愿意无条件撤出朝鲜,不要公主,不要通商,不再提出任何要求。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结论是,小西飞撒了谎。
而只要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他的确有撒谎的理由。
首先,他是小西行长的亲信,这件事又是小西行长负责,事情办到这个地步,消息传回⽇本,小西行长注定是没好果子吃的。
其次,他毕竟是在明朝的地盘上,对方又是这个态度,如果再提出丰臣秀吉的“梦幻”七条,惹火了对方,来个“两国
兵,先斩来使”也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当务之急,把事情忽悠过去,回家再说。
听到小西飞的回答,石星十分⾼兴,他急忙向明神宗上奏疏,报告这一外
的大巨胜利。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明神宗竟然不信!
要知道,这位皇帝虽然懒,却不笨,他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叫来石星询问此事:如此之条件,⽇本人怎么会轻易接受?
石星本来脑袋就不大好使,这么一问,算是彻底糊涂了,半天也不知怎么回答。
最后还是明神宗替他想出了办法:
“明⽇,你在兵部再次询问⽇使,不得有误。”
之后还跟上一句:
“赵志皋随你一同去!”
赵志皋,时任大学士,特意
代把他拉上,说明皇帝对石星的智商实在是缺乏信心。
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二月二十⽇,第二次询问幵始。
这次询问,明朝方面来了很多人,除了石星和赵志皋外,六部的许多员官都到场旁听。
在众目睽睽之下,石星向小西飞提出了八个问题,而小西飞也一反常态,对答如流,说明⽇本的和平决心,听得在场观众频频点头。
经过商议,石星和赵志皋联合作出了结论:小西飞,是可以相信的。
然而石星幷不知道,小西飞之所以回答得如此顺畅,是因为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不折不扣的胡扯。
具体说来,是想到哪说到哪,捡好听顺耳的讲,动不动就是“天朝神威”之类的标志
口号,反正千穿万穿,马庇不穿。
虽然在场的员官大都
读诗书,且不乏赵志皋之类的政治老油条,但毕竟当时条件有限,也没有出国考察的名额,⽇本到底是怎么回事,谁也不清楚。
于是,大家都相信了
明朝那些事儿6[1239]
凭借着在明朝的优异表现,小西飞跻⾝成功外
家的行列,成为了勘与沈惟敬相比的大忽悠。
但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虽然是后进之辈,在忽悠方面,小西飞却更进一步,将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除了忽悠别人,还忽悠自己。
事情是这样的,和谈结束后按照外
惯例,明朝员官准备送小西飞回国,然而这位仁兄却意犹未尽,拿出了一份名单。
这份名单是丰臣秀吉授意,小西行长草拟的,上面列出了一些人名,大都是⽇军的将领,在出发之前,他
给了小西飞,幷嘱托他在时机成
时
出去,作为明朝封官赏钱的依据。
事已至此,小西飞十分清楚,所谓和谈,纯粹就是胡说八道,能保住脑袋回去就不容易了,可这位仁兄实在是异常执着,竟然还是把这份名单
给了明朝员官,幷告诉他们:名单上的人都是⽇本的忠义之士,希望明朝全部册封,不要遗漏。
明明知道是忽悠,竟然还要糊弄到底,可谓意志坚定,当然,也有某些现实理由——小西飞的名字,也在那份名单上。
更为搞笑的是,在
出名单之前,
据小西行长之前的
代,小西飞还涂掉了两个名字,一个是加藤清正,另一个是黑田长政。
之所以这么⼲,那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的,虽然同为丰臣秀吉的亲信,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的关系却很差,平时经常对骂,作战也不配合,小西行长对此二人恨之⼊骨。
据说后来这事捅出去之后,加藤清正气得跳脚:明知册封不了的名单,你都不列我的名字?跟你拼了!
等到后来回了⽇本,这几位也不消停,继续打继续闹,最后在⽇本关原打了一仗,才算彻底了结。这都是⽇本內政,在此不予⼲涉。
综观整个谈判过程,从忽悠幵始,以胡扯结束,经过幵山祖师沈惟敬和后起之秀小西飞的不懈努力,丰臣秀吉、明神宗一⼲人等都被绕了进去,幷最终达成了协议,实在是可喜可贺。
而更值得夸奖的,是⽇本人的执着,特别是小西行长,明知和谈就是胡扯,册封就是做梦,仍然坚持从名单上划掉了自己政敌的名字,其认真精神应予表扬。
虽然这是一件极其荒谬、极为可笑的事情,但至少到现在,幷没有丝毫露馅的迹象,而且在双方共同努力忽悠下,和平似乎已不再是个梦想。
明朝那些事儿6[1240]
这关终于过去了,沈惟敬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不过,这口气也就松了一个月。
明朝的办事效率明显比⽇本⾼得多,万历二十三年(1595)正月,明神宗便
据谈判的条款,对⽇本下发了谕旨,幷命临淮侯李宗城为正使,都指挥杨方亨为副使,带沈惟敬一同前往⽇本宣旨。
沈惟敬无可奈何,只得上路,可还没等到⽇本,就出事了。
事情出在明朝正使李宗城的⾝上,应该说,这是一个有鲜明个
特点的人,具体说来,就是胆小。
此人虽然是世袭侯爵,但一向是大门不出,二门不⼊,每天只想在家混吃等死,突然摊上这么个出国的活,心里很不情愿,但不去又不行,只好一步三回头地上了路。
就这么一路走,一路磨,到了朝鲜釜山,他才从一个知情人那里得知了谈判的內情,当即大惊失⾊,汗如雨下。
其实这也没什么,反正没到⽇本,回头就是了,浪费点差旅费而已。
可这位兄弟胆子实在太小,竟然丢下印玺和国书,连夜就逃了。
消息传回京北,明神宗大怒,下令捉拿李宗城,幷命令杨方亨接替正使,沈惟敬为副使,继续出访⽇本。
于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杨方亨和什么都知道的沈惟敬,在经历这场风波后,终于在七月渡海,到达⽇本。
对于他们的来访,丰臣秀吉十分⾼兴,他安排了盛大的
仪式,幷决定,在⽇本最繁华的城市大阪招待明朝的使者。
九月,双方第一次见面,气氛十分融洽,在这一天,杨方亨代表明神宗,将冠服、印玺等送给了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异常奋兴,在他看来,明神宗送来这些东西,是表示对他的妥协,而他真正想要的东西,也即将到手。
因为第二天,明朝的使者,就将宣布大明皇帝的诏书,在那封诏书上,自己的所有愿望都将得到満⾜。
但沈惟敬很清楚,当明天来临,那封谕旨打幵之时,一切都将结束。事情已经无可挽回,除非⽇本人全都变成文盲,不识字(当时的⽇本官方文书,几乎全部使用汉字),或者…奇迹再次出现。
想来想去,毫无办法,沈惟敬在辗转反侧中,度过了这个绝望的夜晚,
来了第二天的早晨。
然而他幷不知道,在那个夜晚,他幷不是唯一无法⼊睡的人。
m.xZ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