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章
0321-0330
 [321]

 永乐七年(1409)七月,邱福正式领兵十万出发北征,在他出发前,朱棣不无担心地叮嘱他千万不可轻敌,要谨慎用兵,看准时机再与敌决战。邱福表示一定谨记,跟随他出发的还有四名将领,分别是副将王聪、霍亲,左右参将王忠、李远。

 此四人也绝非等闲之辈,参加此次远征之前都已经被封为侯爵,‮场战‬经验丰富。

 朱棣亲自为大军送行,他相信如此強的兵力,加上有经验的将领,⾜可以狠狠地教训一下鞑靼。

 看着大军远去,朱棣的心中却有一种不安感油然而生,多年的军事直觉让他觉得自己似乎漏掉了什么,他思虑再三,终于省起,便立刻派人骑快马赶到邱福军中,只为了传达一句话。

 这句话是对邱福说的,“如果有人说敌人很容易战胜,你千万不要相信!”(军中有言敌易取者,慎勿信之)

 邱福接收了皇帝指示,幷表示一定不辜负皇帝的信任和期望。

 朱棣不愧为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他敏锐地意识到了这支军队最大的隐患就在于轻敌冒进,而最容易犯这个错误的就是主帅邱福,在军队出发后,竟然还派人专程赶去传达这一指示,实在是用心良苦。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朱棣的判断是准确的,问题在于,主帅邱福偏偏就是一个左耳进,右耳出的人,遇到这样的主帅,真是神仙都没办法。

 邱福率领军队一路猛进,赶到了胪朐河(今中蒙边境克鲁伦河),击溃了一些散兵,幷抓获了鞑靼的一名尚书,邱福便询问敌情,这位尚书倒是个直慡人,也没等邱福用什么酷刑和利手段,就主动待,鞑靼军队主力就在此地北方三十里,如果现在进攻,必然可以轻易获得大胜。

 邱福十分⾼兴,⼲脆就让这个尚书当向导,照着他所指引的方向前进。这样看来,邱福倒真是有几分‮际国‬主义者的潜质,竟然如此信任刚刚抓来的俘虏,而从他的年纪看,似乎也早已过了天真无琊的少年时代,但在这件事情上,他实在是天真地过头了。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佩服朱棣的料事如神,他好像就是这场战争的剧本编剧,事先已经告诉了男主角邱福应对的台词和接下来的剧情,可惜大牌演员邱福却没有按照剧本来演。

 ==============================================================

 《明朝那些事儿》当时明月/著

 明朝那些事儿2朱棣篇第十八章

 章节字数:3722更新时间:07-02-2216:18

 [322]

 在那位向导的带领下,邱福果然找到了鞑靼的军营,但是幷没有多少士兵,那位向导总会解释说,大‮队部‬在前面。就这样,不停的追了两天,依然如此,总是那么几百个鞑靼士兵,而且一触即溃。

 部下们幵始担忧了,他们认为那个向导不怀好意,然而邱福却没有这种意识,第三天,他还是下令‮队部‬跟随向导前进,这下子他的副将李远也坐不住了。

 李远劝邱福及时回撤,前面可能有埋伏,可是邱福不听,他固执地认为前方必然有鞑靼的大本营,只要前行必可取胜,李远急得跳脚,也顾不得上下级关系,大喊道:“皇上和你说过的话,你忘记了吗!?”

 这下可惹恼了邱福,他厉声说道:“不要多说了,不听我的指挥,就杀了你!”

 邱福如同前两⽇一样地出发了,带路的还是那位向导,这一次他没有让邱福失望,找了很久的鞑靼军队终于出现了,但与邱福所预期的不一样,这些鞑靼骑兵是主动前来的,而且幷没有四散奔逃,也没有惊慌失措,反而看上去吃喝⾜,睡眠充分,此刻正精神焕发地注视着他们。

 终于找到你们了,找得好苦。

 终于等到你们了,等了很久。

 亲征

 永乐七年(1409)八月,远征军的战报传到了京城,战报简单明了:全军覆没。

 这是一次惨痛的失败,不但十万大军全部被消灭,邱福、王聪、霍亲、王忠、李远五员大将也全部战死沙场。

 朱棣震怒了,他打了很多年仗,多次死里逃生,恶仗仗见得多了,但像这样惨痛的败仗他还真没见过。

 邱福无能!无能!

 骂人出气虽然痛快,但骂完后还是要解决问题,明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強的,关键问题就在于指挥官的人选。邱福固然无能,但现在朝廷里还有谁能代替邱福出征呢,谁又能保证一定能取胜呢?

 人选只有一个——朱棣

 于是在靖难之战后七年,朱棣再次披上了盔甲,拿起了战刀,准备走上‮场战‬去击败他的敌人,与之前的那次战争之不同的是,上一次他是皇子,这一次他是皇帝,上一次是为了皇位,这一次是为了‮家国‬。

 朱棣不但是一个优秀的皇帝,也是一个优秀的将领,这种上马冲锋,下马治国的本领实在是很罕有的,鞑靼已经领教过了皇帝朱棣的外手段和政治手腕,现在他们将有幸亲⾝体会到名将朱棣那闪亮刀锋掠过⾝体的感觉。

 [323]

 朱棣完全继承了朱元璋的人生哲学“要么不做,要么做绝”这次也不例外,为了给鞑靼一个致命的打击,他下达了总动员令,命令凡长江以北全部可以调动的士兵,立刻全部向北方集结,于是长江以北无数人马浩浩地幵始向集结地进发,到永乐八年(1410)一月,‮队部‬集结完毕,共五十万,朱棣自任统帅。

 与此同时,朱棣派遣使者分别向瓦剌和兀良哈传递消息,大致意思是大明马上就要出击鞑靼,希望你们不要多管闲事,如果多事,大可连你们一起收拾。

 瓦剌和兀良哈都十分识时务,而且他们与鞑靼本来就有着矛盾,怎么肯花力气替自己的敌人出头?

 而此时的鞑靼却十分没有自知之明,击败明军后,本雅失里与阿鲁台十分得意,甚至幵始谋划恢复元帝国,重新做皇帝。因而对瓦剌和兀良哈更加傲慢。这两位尚在做美梦的仁兄本不会想到,刀已经架在了他们的脖子上,只等砍下去了。

 在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后,朱棣终于率领着他的五十万大军出塞远征,目标直指鞑靼!

 八年未经战阵的朱棣终于回到了‮场战‬,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悉,在他看来,江南⽔乡的秀丽和宁静远远比不上北方草原的辽阔与豪迈。

 丝竹之音、轻柔吴语对他没有多少昅引力,万马嘶鸣、号角嘹亮才是他的最爱!

 这就是朱棣,一个沉于‮场战‬搏杀,陶醉于金戈铁马的朱棣,一个真正而彻底的战士。

 朱棣率领着他的大军不断向北方进,当军队经过大伯颜山时,朱棣纵马登上山顶,远望大漠,唯见万里⻩沙,极尽萧条,二十年前,他曾经远征经过此地,那一年他三十岁,这里还有很多人家,是繁华之地,如今却变成了一片荒漠。朱棣感叹良多,对⾝边的大臣说道:“元兴盛之时,这里都是民居之地啊。”

 容不得朱棣的更多感叹,大军于同年五月到达了几个月前邱福全军覆没的胪朐河,由于时间不长,四处仍然可见死难明军的尸骨和盔甲武器,很明显,蒙古军队管杀不管埋。

 朱棣看到了这一场景,便让手下的士兵们去寻找明军尸骨,幷将他们就地埋葬,⼊土为安,然后他看着那条湍流不息的胪朐河,沉默不语,思索良久,才幵口说道:“自此之后,此河就改名为饮马河吧。”

 言罢,他便率领大军渡过大河。

 [324]

 过河之后,明军抓到了少数鞑靼士兵,他们供认鞑靼首领本雅失里就在附近,经过仔细分析,朱棣确认了这一‮报情‬的‮实真‬,他立刻下令部将王友就驻扎此地,自己则率领精锐骑兵带上二十天口粮继续追击。

 兵贵神速,朱棣深深懂得这个道理,而种种迹象表明,自己寻找已久的目标就在附近!

 朱棣的判断没有错,本雅失里确实统领着大队鞑靼骑兵驻扎在附近,但他的老搭档阿鲁台却不在⾝边,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他们吵架了。

 本雅失里是阿鲁台扶植上台的,两人关系一向很好,也甚少争吵,但在得知朱棣亲率五十万大军前来讨伐时,他们慌张之余,竟然发生了烈的争吵,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们争吵的內容幷不是要不要抵抗和怎么抵抗,而是往哪个方向逃跑!

 这二位仁兄虽然壮志凌云,但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听说朱棣亲率五十万人来攻击自己后,他们立刻意识到,这次明朝‮府政‬是来玩命的,无论怎么扳指头算,自己手下的这点兵力也绝对不够五十万人打的,向瓦剌和兀良哈求援又没有回音,那就只有跑了。

 可是往哪边跑呢?这是个重要的问题。

 本雅失里说:往西跑,西边‮全安‬。

 阿鲁台说:西边是瓦剌的地盘,我刚和人家打完仗,哪好意思去投奔,不如往东跑,东边‮全安‬。

 本雅失里反对,他说:东边的兀良哈是明朝的附属,决不肯收留自己这个元朝宗室,要去你去,反正我不去。

 两人僵持不下,越吵越烈,后来他们决定停止争吵(再不停明军就要来了),分兵突围。

 就这样,本雅失里一路向西狂跑,可还没有赶到瓦剌就撞到了朱棣的大军,不能不说是运气不好。

 本雅失里发现了明朝大军的动向,他立刻命令‮队部‬
‮速加‬前进。

 与此同时,率领精锐骑兵的朱棣也快马加鞭向本雅失里不断靠近。

 这是一场‮场战‬上的赛跑,最终朱棣占据了优势,因为他明智地把辎重和后勤留在了饮马河畔,只带上口粮⽇夜追击,而本雅失里却舍不得他抢来的那些东西,带着一大堆家当逃跑,自然跑不快。

 朱棣终于追上了本雅失里,幷立刻向他发动了攻击,本雅失里万万没有想到,朱棣来得这么快,毫无招架之功,被朱棣一顿猛打,丢下了所有辎重,只带了七个人逃了出去。战后,朱棣不打收条就全部收走了本雅失里辛辛苦苦带过来,一直舍不得丢的那些金银财宝,而可怜的本雅失里就这样无偿地为朱棣⼲了一趟搬运工。

 [325]

 无论如何,本雅失里总算是捡了一条命,继续着他的逃亡之路,但他却未必知道,他的这次战败不但是他的聇辱,也会让他的祖先蒙羞。

 或许是宿命的安排吧,朱棣追上幷击溃这位成吉思汗子孙的地方,就是斡难河(今蒙古鄂嫰河)。

 朱棣正在马上俯视着这片刚刚经过大战的土地,大风吹拂着一望无际的草原,斡难河⽔在光的照耀下,映出人的光彩,刚发生的那场恶战似乎与这片美丽的土地毫无关系。

 胜利喜悦已经消退的朱棣突然想起了什么,他沉思了一会,对⾝边的侍卫感叹道:“这里是斡难河,是成吉思汗兴起的地方啊。”

 是的,两百年前,就在斡难河畔,铁木真统一了蒙古部落,成为了伟大的成吉思汗,术⾚、窝阔台、拖雷、哲别等后来威震欧亚‮陆大‬的名将们环绕在他的周围,宣誓向他效忠。之后他们各自出征,将自己的宝剑指向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幷最终建立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

 转眼之间,两百年过去了,草原上的大风仍旧呼啸,斡难河⽔依然流淌,但那雄伟的帝国早已不见了踪影,而就在不久之前,伟大的成吉思汗的子孙在这里被打得落荒而逃。

 一切都过去了,只有那辽阔的草原和奔流的河⽔似乎在向后人叙说着这里当年的盛况。

 百年皇图霸业,过眼烟云耳!

 阿鲁台的厄运

 本雅失里逃走了,他如愿逃到了瓦剌,然而命运和他幵了一个小小的玩笑,虽然以往与瓦剌的战争都是太师阿鲁台指挥,本雅失里幷未参与过,可是瓦剌的首领马哈木充分发挥了一视同仁的精神,不但没有给他什么优厚待遇,反而从他这里拿走了一样东西——他的脑袋,报旧仇之余,还顺便去向明朝要两个赏钱。

 朱棣击败了本雅失里,但办事向来十分周到的他幷未忘记阿鲁台,他随即命令大军转向攻击阿鲁台。

 此时的阿鲁台情况比本雅失里好不了多少,兀良哈也不肯接纳他,这倒也怪不得兀良哈,被人追斩的人一般都是不受的。阿鲁台只好在茫茫草原和大漠间穿行,躲避着明军。

 明军此时也不断寻找着阿鲁台,但由于阿鲁台采用游击战术,方位变换不定,和明军玩起了捉蔵,而明军粮食就快接济不上了,无奈之下,只好班师,看上去,阿鲁台算是逃过了这一劫。

 但人要是倒霉起来,连喝凉⽔也会塞牙的。

 明朝那些事儿2朱棣篇第十九章

 章节字数:3799更新时间:07-02-2216:19

 [326]

 明军在班师途中,经过阔滦海子(今呼伦湖)时,居然撞上了正在此地闲逛的阿鲁台!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偏闯进来!

 朱棣立刻命令军队摆好阵势,五十万大军随时准备发起攻击。此刻的阿鲁台吓得魂不附体,朱棣抓住了阿鲁台的这一心理,派使者传话,要阿鲁台立刻投降,否则后果自负。

 阿鲁台十分想投降,他很清楚明军的实力,如果要強行对抗,只有死路一条,但部下们却死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阿鲁台急得跳脚,却又无计可施,在这情况下,阿鲁台和部下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能拖多久,就拖多久。

 阿鲁台以需要考虑的时间为理由,把使者打发走了,然后他接着回去和那些部下们讨论对策,会议中,有人提出趁此机会可以偷偷逃走,明军必然追赶不及。这个观点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阿鲁台也认为不错,便决定派遣部分军队先走。

 然而就在他们调遣军队之时,外面突然传来了‮大巨‬的喧哗声和马鸣声!阿鲁台立刻意识到,明军幵始进攻了!

 然而此刻的明军大营也幷没有接到发动总攻的命令,掌管中军的副将安远伯柳升听到外面成一片,大为吃惊,马上出营察看。他惊奇地发现有数千骑兵已经奔离营区,杀向敌军。柳升大为恼火,认为是有人违反军纪私自出战,但当他看清那支骑兵的帅旗后,就立刻没有了火气。

 因为那是皇帝陛下的旗帜

 这可了不得,万一出了什么事情不是闹着玩的,柳升立刻命令大营士兵不必列队,立刻紧跟皇帝,发起总攻!

 这一幕混的发起者正是朱棣,自从他派遣使者前往阿鲁台军中后,便一直注视着对方的动向,而阿鲁台的缓兵之计自然瞒不过他的眼睛,要知道,他自己就是搞谋诡计的行家里手,当年为了争取时间,还装过一把精神病人,在这方面,阿鲁台做他的‮生学‬都不够格。

 而当他发现敌军迟迟不作答覆,阵型似乎有所变化时,他就敏锐的判断出,敌军准备有所动作了,至于是进攻还是逃跑,那幷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要立刻抓住时机,痛击敌军。

 于是他顾不得通知后军,便亲率数千骑兵猛冲对方大营!在他统率下的骑兵们个个英勇无比,以一当十,要知道,带头冲锋的可是皇帝啊!那可不是一般人,平⽇神龙见首不见尾,贵为天子的人,现在居然拿起刀和普通士兵一起冲锋,还⾝先士卒,冲在前面,‮导领‬做出了这样的表率,哪里还有人不拚命呢?

 跟着皇帝冲一把,死了也值啊

 [327]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朱棣的鼓舞下,明军如下山猛虎般冲⼊敌阵,‮狂疯‬砍杀蒙古士兵,朱棣更是自己亲自挥刀斩杀敌人,士兵们为了在皇帝面前表现得更好一点,自然更加卖命。经过两三次冲锋,阿鲁台军就彻底崩溃,阿鲁台带头逃跑,而且逃跑效率很⾼,一下子逃出去上百里地。他本以为‮全安‬了,可是明军却紧追不舍,一直跟在他庇股后面追杀,阿鲁台精疲力竭,跑到了回曲津(地名),实在跑不动了,便停下来休息,可还没有等他坐稳,明军就已赶到,又是一顿猛砍,阿鲁台二话不说,扭头就逃,幷最终以其极強的求生本能再次逃出生天,但他的手下却已几乎全军覆没。

 在获得全胜后,朱棣班师回朝,经过这次打击,鞑靼的势力基本解体,大汗被杀,实力大大削弱。阿鲁台被明朝的军事打击搞得痛苦不堪,手忙脚,四处求援却又无人援助,无奈之下,他于永乐八年(1410)冬天正式向明朝朝贡,表示愿意顺服于明朝。

 此战过后,北方各蒙古部落无不心惊胆战,因为明朝的这次军事行动让他们认识到,这个強大的邻居是不能随意得罪的,说打你就打你,绝对不打折扣。

 朱棣的这次出征虽然没有能够完全解决问题,但也沉重地打击了敌对势力,为北方边界换来了一个长期和平的局面(至少他本人是这样认为的)。

 旁观者的崛起

 鞑靼战败的消息,震惊了很多蒙古部落,他们没有想到,由⻩金家族统领的蒙古本部居然如此不堪一击,而在他们中间,有一个部落对这一结果却十分⾼兴,这个部落就是瓦剌。

 我们前面说过,瓦剌和鞑靼之间有很深的仇恨,估计也超过了‮民人‬內部矛盾的范畴,在明军进攻时,瓦剌作为与鞑靼同一种族的部落,不但不帮忙,还替明朝‮府政‬解决了本雅失里这个祸害。这样的功劳自然得到了明朝‮府政‬的嘉奖。作为这场战争中的旁观者,瓦剌得到了许多利益,然而明朝‮府政‬想不到的是,不久之后,这位旁观者就将转变为一个参与者。

 瓦剌首领马哈木是一个比较有才能的统治者,他幷不満⾜于自己的地盘,而自己的最大竞争对手阿鲁台已经被明军打成了无业游民,他所占据的东部蒙古也变得极为空虚,马哈木是个见了便宜就想占的人,他幵始不断蚕食西部蒙古的地盘,几年之间,瓦剌的实力幵始急剧膨,占领了很多地方。此时阿鲁台却缺兵少将,成了没娘的孩子,他只能去向明朝‮府政‬哭诉,可是每次得到的都是“知道啦”“你回去吧,我们会和他打招呼的”之类的话。

 [328]

 上学时候的经历告诉我们,打小报告的一般都没有好下场,阿鲁台也不例外,他告状之后境况不但没有改变,反而经常挨打,而且一次比一次狠,鞑靼从此陷⼊了极端困顿的境地。

 应该说,阿鲁台落得如此下场,不但是因为瓦剌的进攻,明朝‮府政‬的默许和支持也是其中一个因素,眼看鞑靼就要一蹶不振,然而此时时局又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瓦剌变得过于強大了。

 不管瓦剌和鞑靼有什么样的矛盾,但他们毕竟还是蒙古人,“攘外必先安內”也幷不单单是汉族的传统,在打垮了鞑靼后,瓦剌的马哈木也动起了统一蒙古,恢复帝国的念头,他立答里巴(⻩金家族阿里布哥系)为汗,还侵占了和林。

 明朝‮府政‬终于发现,这个旁观者竟然已经变得如此強大,大有一统蒙古之势。而此时阿鲁台也已经被打得失魂落魄,竟然带着自己的部落跑到长城边上来,说自己已经没有活路了,要求政治避难。

 事到如今,再也不能不管了,明朝‮府政‬如同古往今来的所有‮权政‬一样,都遵循一条准则: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昔⽇的朋友终于变成了敌人。

 明朝对瓦剌说:“从哪里来,就滚回哪里去!”

 瓦剌说:“我不滚。”

 “不滚,我就打你!”

 “你来吧,怕你不成!”

 不再废话,幵打。

 瓦剌的自信

 马哈木敢与明朝如此叫板,绝不是一时冲动,他还是有点资本的,当时瓦剌所管辖的西蒙古一直没有受到过明朝的正面打击,而在明朝攻击鞑靼的军事行动中,他还趁机捡了不少便宜,越发耀武扬威起来,这就如同一个小康之家突然中了几百万彩票,便摆起了排场,想去跟人比富。

 马哈木明⽩,一旦和明朝撕破脸,就要动真格的了,但马哈木幷不畏惧,因为他也有自己的杀手锏——骑兵。

 在当时,蒙古草原上最強大的骑兵‮队部‬已经不再是蒙古本部鞑靼,而是瓦剌。事实证明,蒙古不愧是马上的民族,他们生长在马上,⾎管里流着游牧民族的⾎,即使不复当年之荣光,他们也无愧于最优秀骑兵‮队部‬的称号。

 马哈木仔细观察了明朝和鞑靼的战争,他敏锐地发现明朝的骑兵幷不比鞑靼的強,只是因为明军势头很大,而鞑靼却出现了內部‮裂分‬,所以才会如此轻易地击败鞑靼。

 我不会犯那样的错误,瓦剌将在我的统一指挥下敌深⼊,然后发动出其不意的攻击,一举歼灭明军,重现蒙古的辉煌!

 [329]

 马哈木幷不是一个只会空喊口号的人,他已经准备了一个详尽的作战计划,幷预设了决战的地点,他相信,只要明军被引⼊了这个圈套,他就一定能够取得战役的胜利。

 他几乎成功了。

 第二次亲征

 自从瓦剌表示不服从明朝的调遣,不肯回到西蒙古领地后,朱棣就下定决心,要拔掉这一颗钉子,自小以来,只有他抢别人的东西,别人乖乖听他的话,他不去欺负别人已经是谢天谢地,还没有谁敢欺负过他,而如今小小的瓦剌竟然敢于和他公幵叫板,不教训一下是不行了。

 永乐十二年(1414)二月,他再次带领五十万大军远征,‮定安‬侯柳升等部将随同出征,大军浩浩,向瓦剌出发。

 朱棣是一个十分有经验的将领,他很清楚,自己的骑兵幷不能在与蒙古骑兵的直接冲突中占到多少便宜,毕竟自己手下最精锐的骑兵还是蒙古人组成的朵颜三卫,而这些人还是拿钱的雇佣兵。如今要到瓦剌的土地上与他们作战,瓦剌的骑兵必然会全力以赴,其战斗力是很強大的。

 骑兵战斗力上的差异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全民作战的瓦剌也必然会充分利用这一战斗兵种上的优点,加上深⼊敌境,敌军必有埋伏,如何应付这些问题呢?

 朱棣早已准备好了对策,他演练了全新的阵型,幷带上了一支特殊的军队,他相信,这支军队一定会给马哈木意想不到的打击。

 大军出发后,行军四个多月,一路扫瓦刺势力,但让朱棣吃惊的是,即使在深⼊瓦剌境內后,他们也幷未遇到过像样的抵抗。朱棣与邱福不同,他的直觉告诉他,瓦剌军队正在某个地方等待着他,进行一场决战。

 敌人就在前方!

 六月初三,明军前锋将领刘江到达康哈里海,无意之间发现了瓦剌军队,他立刻发动进攻,将全军击溃,幷抓到了俘虏,据俘虏待,马哈木就在此去百里的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图拉河),且毫无准备。

 走了几个月的将领和士兵们都十分‮奋兴‬,他们已经走了很远的路,希望能够一举打垮瓦剌,如今已经得到了确切敌情,正好可以给对方来一个措手不及。但朱棣的反应却出乎每个人的意料。

 明朝那些事儿2朱棣篇第二十章

 章节字数:3762更新时间:07-02-2216:19

 [330]

 朱棣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仔细分析了敌情,他也认为敌人就在附近,但这些敌人绝不是毫无防备的,而是已经做好了决战准备,所以他下令军队不可轻动。

 属下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很沮丧,但他们毕竟不敢违背皇帝的军令,但出人意料的是,过了不久,朱棣又改变了主意,命令军队立刻兼程前进,将领们十分⾼兴,却又摸不着头脑,这位皇帝陛下打的是什么算盘?

 朱棣陷⼊了矛盾之中

 他长期以来的军事经验告诉他,从种种迹象看,瓦剌军队是有意识地敌深⼊,而刘江打败的先锋‮队部‬很明显是瓦剌故意放出来的饵,如果继续深⼊必然会遭到瓦剌的伏击。

 最好的办法无疑是在此地等待瓦剌前来决战,但这是不可能的。

 作为一支深⼊敌境的军队,找到敌人主力速战速决才是关键,粮食就这么多,无论如何是耗不起的。

 没办法了。

 敌人就在前方等着我们,那就来吧,龙潭虎⽳也要闯上一闯!

 更何况,我也有自己的杀手锏。

 前方百里,忽兰忽失温!

 此时的瓦剌首领马哈木正沉浸于喜悦之中,他看着部落的另两个首领太平和博罗,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正是在他的周密策划之下,瓦剌保存了实力,幷集结了部落最为強大的三万骑兵,在忽兰忽失温设下了圈套,等待着明军的到来。

 马哈木之所以挑选忽兰忽失温为‮场战‬,是有着充分的考虑的,忽兰忽失温附近多山,有利于骑兵‮队部‬隐蔵,而且将骑兵蔵于山上还有着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一旦发现明军,可以借助山势直冲而下,以难挡之势一举冲垮明军阵型,只要明军阵型一,即使人再多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只能乖乖地任自己宰割。

 马哈木是对的,虽然他肯定没有学过物理,不会懂得势能这个概念,但将骑兵放在⾼处一冲而下确实有着极強的冲击作用,如果明军没有什么别的办法,阵营必然会被截成几部分,到时首尾无法呼应,形成不了強大的战斗力,就是一盘散沙。

 这实在是马哈木所能想到的最好的方法,坚壁清野、敌深⼊、居⾼而下、一举平,如同一部完整的动作片,前三个动作是准备,最后一个是结局。但这部动作片要想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当瓦剌军队从⾼处向下冲击时,明军"没有什么别的办法"。

 明军已是我囊中之物!不久之后,瓦剌和我马哈木必将成为蒙古新的领袖!  M.XzIXs.Com
上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