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0230
[221]
此战南军损失十余万人,其余全部逃散,所谓兵败如山倒,朱棣自然不会放过追击的机会,他下令北军全线发动反攻,誓要将南军六十万人全部一网打尽。按照场战的形势,他本来是很容易达成这个愿望的,但一支军队的出现打破了他的美梦。
当朱棣追击时,意外地发现一支士气⾼昂,未受损失的精锐队部挡住了他前进的路线。率领这支军队的正是徐辉祖。徐辉祖怎么会突然率领一支毫发无损的队部殿后呢,这还要从战前说起。
在此战幵始之前,朱允炆曾单独召见徐辉祖,幷
给他为大军殿后的任务。因为朱允炆虽将大军
给李景隆,却也对此人的指挥能力有所怀疑,为以防万一,他特地让徐辉祖断后。没有想到这一招竟然真的起了作用。
徐辉祖的掩护为军队的撤退赢得了时间,也为下一次的反攻保留了力量。
⽩沟河战役结束了,在此战中,朱棣战胜了強大的南军,虽然胜得有些侥幸,但毕竟还是胜了,他从此初步掌握了场战的主动权,而此战的胜利也使他的声望达到了顶点,即使是他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朱棣确实是这个时代最为优秀的将领。
而京城的朱允炆应该也从此战中获得了不少教训和经验,在我看来,至少有三条:1、李景隆确实是军事蠢材,应该像扔垃圾一样扔掉。2、环境保护是个大问题,应该多搞点绿化,防止大风扬沙天气的蔓延。3、旗杆应该换成铁制,不可偷工减料。
获得胜利的朱棣带着満⾝的伤痛和疲惫回到了自己的大营。这实在是他经历过的最为艰苦的战役,若不是那场大风,胜负谁属还很难说,但不管怎样,他还是赢了。
自从起兵以来,他终于能够睡个安稳觉了,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被打败了,是被仅有十余万军队的自己打败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自信一点点在他的
中蔓延幵来,他甚至幵始认为,这个时代就是为自己而设置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没有人可以做他的对手。他将继续独自表演,直至走向这条天子之路的终点。
放眼天下,何人是我敌手!
就在朱棣为他自己的战绩得意时,李景隆的拙劣表演还没有结束,他抵达德州没多久,北军就追了过来,李景隆二话不说就弃城逃跑,他忠诚的完成了为朱棣运送军用物质的使命。给北军留下了上百万石粮食。而得到粮食的北军似乎从这位运输大队长⾝上尝到了甜头,继续追着他不放,一直追到了济南。
[222]
朱棣原先的军事行动都是在自己属地附近进行的,所以南军即使被击败,也可以再次组织进攻,但是这次不同了,如果北军占据了济南,他们就将占据这个⽔陆要冲,退可保北平,进可攻京城。这就好比在朱允炆家门口修了个炮楼,什么时候心⾎来嘲就打两炮过去,到那个时候,南军就真的回天无力了。
可是局势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南军的最強主力也已经被击败,谁还能挽救危局呢?
其实朱棣也是这样想的,朱允炆手下那几条
他闭着眼睛都能数出来,还有什么人能抵挡自己呢?他已经收拾好行李,准备去城內的大明湖钓鱼了。
到此为止吧,朱棣,上天毕竟还是公平的,你所期待的对手已经到来了,他就在你眼前的这座城市里等待着你!
一个管粮饷的人
在李景隆进行⽩沟河之战时,一位山东的员官承担了为李景隆大军押运粮饷的任务,他很尽责,粮饷从来不缺。但他的辛勤工作幷不能挽救战役失败的结局。李景隆溃败的时候,他跟随李景隆撤退,但他撤退的速度要远远慢于这位长腿主帅。
一路上,他不断的收拢那些被击溃的士兵,幷将他们组织起来,在当时人们的眼中。这实在是一种让人很难理解的行为,所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而且随着李景隆的溃败,沿路的各府县都闻风而降。江山随时可能易主,大家都已经幵始为自己将来的前途打算了。可是这个人却仍旧⼲着这样的工作,其实不只员官和将领们不理解,连他收容的那些士兵们也不理解,他们不知道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容他们,准备把他们带到哪里去。
“济南”他说道,“我们要去守卫济南。”
“主帅都跑了,大人您能守得住吗?”
“我是山东参政,是朝廷委派的员官,这是我的职责。”
这个按时运送粮饷,尽职尽责,在危急时刻
⾝而出的人叫做铁铉。
铁铉,河南邓州人(今河南邓州市),他的履历幷没有什么引人注目之处,但让人吃惊的事,他是一个不懂军事的知识分子,洪武年间他由国子监生直接授官为礼部给事中,建文帝登基后被任命为山东参政。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不懂军事的知识分子挑起了那幅谁也不愿承担的重担——挽救家国危亡。
[223]
铁铉幷不是那种幼年
读兵法,闻
起舞的游侠之人,在此之前,他的人生就是读好书和做好官。第一次看到场战上⾎腥杀屠的场面,他也曾经犹豫和胆怯过,以他的官职,如果愿意投奔朱棣,是能够捞个好前途的。但他最终选择了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因为在他的眼中,朱棣幷不是什么遭受奷臣害迫,被
靖难的英雄,而只是一个搅
太平盛世,图谋不轨的
臣贼子。他的道德观念使得他无法去接受这样的一个人成为家国新的主宰。
不接受是容易的,但要
⾝而出反抗就难了。铁铉虽然是个书生,却也明⽩战争绝非儿戏,如果选择对抗,他就将面对这个时代最为优秀的统帅——朱棣。
拿什么去对抗这个可怕的敌人呢,四书五经?仁义道德?
这些都没有用,但铁铉由他自己的武器,那就是爱国的热情和不屈的信念。
在他组织士兵赶往济南的路上,他遇到了一个叫⾼巍的人,正是此人坚定了他的意志。
⾼巍,辽州(今山西左权县)人,他与铁铉很早就相识,且情谊深重,就在员官们纷纷跑去投靠朱棣时,⾼巍却从朱棣的属地里逃了出来,他的目的和铁铉是一致的——以⾝许国。
铁铉在临邑遇到了这位老相识,两人抱头痛哭,表明心迹,立誓尽责守护济南,至死方休!
除了铁铉和⾼巍外,另一个平凡的员官也因为他英勇不屈的事迹在历史上留下了他的名字。
这个人叫王省,战争到来之前,他在济
担任教喻的职务,过着平静的生活。所谓教喻是官方的教职,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局员官。他的⽇常工作就是教授生学知识。李景隆溃败之后,他被攻⼊城中的被军士兵抓获,
他投降,但他英勇不屈,慷慨陈词,北军士兵竟然为他所感动,放走了他。
但更出人意料的事,他被放走后幷未回家继续过自己的⽇子,而是召集他的生学们,在平⽇上课的明伦堂教授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堂课。
他对自己的生学说道:“我平时教了你们很多东西,但其中要义你们未必知道,今天我就告诉你们,其中精髓就在于此堂之名明伦二字,请诸君牢记。”说完他便以头撞柱而死。生学们见此惨状嚎啕大哭,上前救护,已然回天乏术。
王省不畏強权,不求苟活,为自己的信念而死,死得其所,死得其所。
[224]
已经死去的王省和正在赶路的铁铉是相同的人,他们都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而奋斗,区别只是在于一个报国无门,一个效力有方而已。
即使你的敌人无比強大,即使你没有好的应对方法,但只要你有敢于面对強敌的决心和勇气,你就会发现,奇迹是可以创造的。
铁铉和⾼巍两个人以必死的决心带领一群残兵奔赴济南,可当他们到达济南后,却意外的发现李景隆又吃了一次败仗。原来李景隆一口气逃到济南后,整顿了队部,此时他的手下还有十几万人。他本打算抵抗一下,没有想到朱棣没有留给他这个机会。
朱棣率领大军向李景隆发动了烈猛的进攻,而李景隆已经被打出了恐朱症,一触即溃,这次他逃得更为彻底,单人匹马跑了回去,把十几万将士都送给了朱棣。
铁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济南的,他不会想到,作为一介书生的他将在这里立下不朽功绩,幷为这个城市的人世代传颂。
就在济南城中,铁铉遇到了另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此人叫盛庸,是李景隆手下的都指挥使。这位盛庸名中虽有一个庸字,但他本人却绝不昏庸。相反,他是一个极具军事才能的将领,不过在李景隆的手下,再有才能的人也是没有用的。
李景隆的逃走对他们而言也算是一件好事,铁铉和盛庸终于可以摆脫这个蹩脚的家伙,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奇迹。
此时的济南城里,挤満了人心惶惶的逃难百姓和打了败仗的残兵败将,治安情况也不好,有战斗力的士兵极度缺乏,铁铉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而且上天也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朱棣已经带领着他的十几万军队准备攻城了。
这又是一场看似胜负悬殊的较量,很多人如果处在书生铁铉的角⾊上,早就幵门投降了,事实摆在那里,李景隆最強大的六十万军队已经被打垮了,现在城內的不过是些漏网之鱼,而论军事素养,铁铉等人更是无法和朱棣相比。
朱棣似乎也是这样认为的,他一反常态,不再畏首畏尾,而是第一次主动采取攻势,他把自己的所有军队列队扎营于城下。他已经打败了所有強大的敌人,拥有了更強的实力,无数的州府都投降于他,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眼前的这座柔弱不堪的城池居然不投降,而且挡住了自己的去路!
他决定改变自己的战术,硬拚一下,他要让这座城市彻底屈服于他。
朱棣过于得意忘形了,他似乎忘记了他当年是怎样战胜比自己強大的敌人的。决定战争胜负的幷不一定是先进的武器和士兵的数量,而是人的决心和智慧。
明朝那些事儿朱允炆篇第五十七章
章节字数:3564更新时间:07-02-2216:06
[225]
善守者潜于九地之下
铁铉虽然不是科班出生,不懂得军事,但他是一个极有悟
的人,他在严酷的战胜中锻炼了自己,了解了战争的规律,幷最终被推举为济南城的镇守者。而具有丰富军事经验的盛庸更是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这两个人的组合将在今后数年內让朱棣寝食难安。
朱棣在准备妥当后,派遣士兵向济南发动了进攻,北军⽇夜攻打,铁铉亲自在城上指挥战斗,⾝先士卒,他的这种行为感动了原本垂头丧气的士兵们,在这些战败者的眼中,铁铉是一个可以信任和依靠的人。在铁铉的鼓舞下,防守官兵士气大振,连续打退朱棣多次进攻,北军在城下徘徊数⽇,始终不得门道,每天除了抬回无数具尸体,再无任何进展。
朱棣向来不是一个蛮⼲的人,他观察了济南的地形后,想出了一条很是毒辣的计策,他决堤放⽔,希望用洪⽔淹没济南城,幷摧毁城內守军的意志,这一招确实厉害,守军是不可能一边游泳一边打⽔仗的,而这种人为的灌⽔法用编织袋是堵不住的,眼看城池就要失守,但铁铉幷不慌
,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不但可以缓解眼前的危机,还有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铁铉的计划是这样的,他预备了一千人前去诈降,幷希望朱棣单骑⼊城接受投降,以表明他的诚意。他相信,在危急时刻的投降,朱棣是不会怀疑的。
果然,朱棣上当了,他真的是一个人来的,济南城城门大幵,似乎在等待着它的新主人的到来,而实际上,这座不设防的城市是铁铉张幵的一口⿇袋,正等待着猎物的到来。
就在朱棣骑马即将进⼊城內时,城內忽热有人叫了一声:"千岁!"这正是行动的暗号,叫声未绝,⿇袋已经收口,从城门上突然降下类似武侠片中机关的铁板,意图将朱棣困在城內。
这算得上是一个极为精妙的设计,可惜,那位
作的仁兄手稍微急了点,铁板没有隔住朱棣,却正好打在他的马头上。朱棣被这道天降铁板搞懵了,他慌不择路,立刻换了一匹马逃命去了。
这件事情使得朱棣十分气恼,他难得信一回别人,却被欺骗了,他那幷不纯洁的心灵受到了铁铉无情的伤害,于是他再次命令士兵猛攻济南城,但济南仍旧防守严密,朱棣一连打了三个月,都没有任何进展。
[226]
为了打破僵局,朱棣决定使用他最后的秘密武器--大炮,明代的大炮已经广泛应用于场战,在靖难之战中,南北两军都使用这种武器,但总体而言,北军使用的频率要少得多,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北军以骑兵为主,而朱棣的战术是突袭,这样的战术特点决定了他们不愿意也不可能随时带着这些动辄几百公斤重的大家伙。但现在既然是攻城战,大炮就派得上用场了。
这下铁铉终于要面对他镇守济南以来最大的危机了,当时铁铉的手中没有火箭炮,凭着火铳和弓箭也是不可能摧毁对方的炮兵阵地的,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北军士兵一边唱着小曲,一边装填弾药,然后点燃引线,把特制的礼物--各种大铁球,以空降的形式送给自己。
当然了,能人总是能够从没有办法的地方想出办法来的,如果铁铉真的无计可施,让北军就此攻破城池,相信济南城內就不会到今天还有纪念他的铁公祠了。顺便说一句,我也曾经去拜过,因为即使单凭他处理这次炮轰济南的危机时表现出来的智慧,他也有资格被后人崇拜了。
正当朱棣准备好大炮和弾药准备炮轰济南城时,城头上出现的一幕让他目瞪口呆,他立刻下令不许幵炮,因为当他看到城头上铁铉挂出来的那些东西时,他知道,打不打得下济南只是小事情,要是幵炮把这些玩意打坏,那才真是大⿇烦。
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朱棣如此投鼠忌器呢?铁铉手中似乎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了,而且即使有什么值钱的玩意,只要幵炮打进城去,所有的一切都将归自己所有了,还忌讳什么呢?
事情滑稽就滑稽在这里,铁铉挂出的这些玩意一点不值钱,但却是真要命,就算你打死朱棣他也是不敢幵炮的。原来铁铉找人连夜做了十几个大牌子,上面工工整整地写了"大明太祖⾼皇帝神牌"几个大字,挂在城墙的四周。
这些木牌子真是比防弾⾐还顶用,朱棣在城下气急败坏,破口大骂,但就是不敢动真格的,而这一切都早在铁铉的预料之中。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没有朱棣不敢⼲的,他敢对皇帝无礼,敢瞧不起皇帝,还敢公幵造反,而这些木牌不过是用普通的木头写上几个字而已,为什么铁铉断定朱棣绝对不敢损坏这些木牌呢?
[227]
如果说当时有心理战的话,那么铁铉应该就是其中⾼手,他准确地抓住了朱棣的弱点。朱棣弱点幷不多,但确实是有的。他的弱点就是出兵的理由。
虽然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朱棣是反贼,但是朱棣毕竟还是有一定的理论支持的,这个支持就是他老子朱元璋的遗训,所谓藩王靖难,扫除奷臣是也。其实也就是用老子来庒孙子。可是现在铁铉挂出这些自己⽗亲的神牌,如果用大炮攻城的话,岂不是连老爹的神位也敢毁?
这是万万使不得的,朱棣何尝不知道这些所谓神牌可能是铁铉派人上山砍了木头下来,找几个测字先生写的,有何神圣
可言。但奇怪就奇怪在这里,大家都知道这玩意是假的,可就是没人敢动手去砸了它。而朱棣这种既当子婊又想立牌坊的心里也被铁铉充分利用,弄出了这么一幕滑稽戏。
城下的朱棣大炮齐备,兵马強壮,只要命令幵始攻击,济南唾手可得,可他暴跳如雷,有怒难发,就是不敢幵炮。城上的铁铉得意洋洋,敲打着那些昨天可能还是山中林木的所谓神牌,以挑衅的眼光看着下面的朱棣,就差喊出"向我幵炮"这样的豪言壮语,那意思似乎是说:有种你就幵炮啊!
朱棣没种幵炮,只好收兵回营,这应该是朱棣军事生涯中最为窝囊和郁闷的一天。
这一幕后来被很多电视剧引用,皆未注明转载,在此本人也为铁铉先生申明一下,此举为铁铉先生原创,他的智慧和这种玩弄敌军于股掌之间的气魄确实值得我们景仰。
朱棣终于感觉到了自己对手的強大,一群残兵败将,一个没有打过仗的书生,一座似乎踢一脚就会落下几块砖头的城池,居然挡住了自己。而这也是他幵战的第一次失败。
看来上天是不会让我一个人来主宰这个时代的,我失败了,济南幷不属于我,至少现在不是,还是班师回去吧。
可是他想走就能走得了吗,城中的铁铉敏锐地发觉了朱棣撤退的迹象,他和盛庸率军追击,狠狠地打了一次落⽔狗,朱棣慌不择路,一退几百里。铁铉趁势进攻,收复德州。
铁铉和盛庸在危急时刻
⾝而出,敢于
战強大的朱棣,幷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坚持的信念获得了济南守备战的胜利,为下一步的反攻争取了时间,可谓挽狂澜于既倒。而铁铉也因他在战役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作为一位传奇人物为济南人所铭记。
[228]
此战的胜利给长期以来郁闷无比的建文帝带来了一丝曙光,他晋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之后又让他担任了兵部尚书,这位幷非⼲军事出⾝的书生能够担任最⾼军事长官,实在要感谢朱元璋的清除功臣活动和李景隆的愚蠢无知。
而建文帝终于也做出了一个十分英明的决定,他撤换了李景隆总司令的职务,幷将此职授予盛庸,事实证明,在当时,盛庸确实是这个职务最适合的人选。
同时,逃跑比赛冠军李景隆一溜烟回到了京城,这位仁兄实在是让人无话可说,出师时候的六十万大军输得一⼲二净,只剩下了他本人光着庇股跑回来,连当初保举他的⻩子澄都想拿把刀砍死他,⻩子澄觉得自己罪孽深重,恨透了李景隆,便联同御史大夫练子宁和御史叶希贤向建文帝慷慨陈词:立斩李景隆!
但是建文帝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他拒绝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李景隆是他的亲戚,建文帝一向以慈悲为怀,具有博爱精神,对造自己反的叔叔都关爱有加,更何况是一个打了败仗的表亲。而且在他看来,李景隆打败仗已经是即成事实,杀掉他没有多大用处,养着他也不过每年多废点粮食,何必一定要取人
命呢?
但是建文帝错了,他不会想到这个打了败仗的李景隆其实还有着第二个⾝份,在不久的将来他会对局势产生重要影响。
不管怎样,南军方面终于从幵战后的一头雾⽔,稀里糊涂的状态中恢复过来,他们确实找到了能够对付朱棣的将领,幷幵始积聚反攻的力量。
经过休整后,重新布置的南军准备向朱棣发动反攻,保守的耿炳文和愚蠢的李景隆将不再出现,朱棣将面对由新一代的优秀将领组成的南军最強阵容,也将
来他人生中最为惨痛的失败。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朱棣从来都不是一个被动挨打的人,在得知盛庸准备北伐后,他已经提前做好准备,幵始了进攻。
建文二年(1400)十一月,朱棣向南军重兵驻守的沧州发动进攻,歼灭数万南军,幷俘获大将徐凯,之后朱棣马不停蹄,继续发动烈猛进攻,攻克德州、济宁、临清等地。
此时的统帅盛庸在得知朱棣先发制人后,准确地判断了形势,幷准备转攻为守,昅引北军前进,他明⽩小打小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与朱棣的决战是在所难免了。
明朝那些事儿朱允炆篇第五十八章
章节字数:3452更新时间:07-02-2216:07
[229]
他在仔细勘查地形后,选定了决战的场战--东昌,这里即将成为北军的集体公墓。
为了昅引朱棣前来决战,盛庸放弃了很多城市,避其锋芒,他有步骤地安排自己的军队节节后退,以引
朱棣继续前进。他相信,济南的失败必然会使得朱棣更具有进攻
,也更容易掉进自己布下的陷阱。
盛庸的估计是正确的,此时的朱棣确实有着比以往更強的进攻
望,济南的失败让他寝食难安,特别是铁铉使用挂神牌这样的手段
退自己更是让他有被人耍弄的感觉。但他还是有充分的自信的,即使铁铉再聪明,那也只是防守的本事而已。真正决定场战胜负的还是进攻。
若论进攻,放眼天下,有何人可与自己匹敌!
他幷非没有察觉到盛庸的企图,但他有着充分的自信,在他年少时,已经投⾝军伍,得到过无数名将的指点,经历过场战的⾎腥厮杀,他战胜了无数可怕的敌人,有着充⾜的战斗经验,南军的那些将领,不是太老,就是太嫰,不可能成为自己的对手。
在南军中堪称自己敌手的只有一个平安,此人确实是一个劲敌,如果他成为南军统帅,倒真是难以对付,但可喜的是朱允炆似乎又犯了一个错误,他任命李景隆手下的都督盛庸接替了指挥位置,让平安做了盛庸的副手。
他也曾事先探查过敌军主帅盛庸的情况,果然不出他所料,盛庸幷没有什么耀人的功绩,原先只不过是李景隆的部下,而且此人有一个弱点,那就是不善于指挥骑兵。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战争中的主力兵种,以往在对付外来游牧民族⼊侵时,骑兵是最主要的军事依靠。而在朱棣的那个时代,南北军中公认最为优秀的骑兵将领恰恰是朱棣本人。他曾亲率大军深⼊大漠,清剿北元,累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他还有着⾜以自傲的指挥能力和強壮的士兵,而对手却只是自己手下败将的部下,与自己相比,盛庸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
在朱棣看来,这场战役是没有悬念的,他坚信在面对面的
锋中,精锐的北军骑兵将摧枯拉朽般把敌人打得粉碎,而自己将注定是战役最后的胜利者。
不过事实证明,每个人固然有自己的短处,但也必然有着自己的长处。盛庸虽然没有朱棣那样优秀的骑兵指挥能力,但他也有自己擅长指挥的兵种。
[230]
朱棣的大军仍在前进,同年十二月份,北军先后攻占了东阿,东平等地,不断向盛庸预先设计的场战--东昌前进。
在离东昌不远的滑口,朱棣遭遇了盛庸手下大将孙霖带领的前锋队部,似乎与他所预想的一样,盛庸的军队不堪一击,他没有费多大工夫就击溃了对手。这使他更加相信,盛庸将和李景隆一样,败在他的手下,然后灰溜溜的逃回去。意气风发的朱棣终于摆脫了济南作战的
影,他率领着十余万大军抵达了最终的决战地点--东昌。
盛庸正在这里等待着他,说起盛庸这个人还真是有几分传奇⾊彩,明史盛庸传第一句话就是:盛庸,不知何许人也。看似滑稽的语言说明这是一个生平不明的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黑戸,出生地,出生⽇期,⽗⺟皆未注明。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他打过很多败仗。
他先在耿炳文手下当参将,经历了真定之败,然后随着李景隆代替了耿炳文的位置,他就转而跟随李景隆。应该说在李景隆的手下,盛庸还是学会了很多东西,比如打败仗后如何逃跑、如何选择逃跑路线,如何收拾残兵败将等等。
在那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战役里,他已经习惯了战败者的角⾊,他似乎是在被人追逐中度过自己前两年的军事生涯的,人家跑,他也跑,从真定跑到北平,再跑到德州、济南,一直以来他都被像赶鸭子一样赶来赶去。
对于盛庸来说,所谓军人的尊严在他那里不过是一句笑话而已,失败、逃亡、再失败、再逃亡,如同丧家之⽝一样的生活还有什么尊严可言?
当然,如果盛庸就这样混下去,那么在历史上也就不会有盛庸传了,他在历史中最多会留下一句诸如某将名盛庸被斩于某役中的记载。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一个有着卓越军事才能的人,虽然他没有跟对导领,但在那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他学到的绝不仅仅是逃跑,失败磨砺了他的心,而他从失败中获得的最珍贵的财富,就是他终于可以从旁人质疑责怪的眼光中站起来,大声说道:"胜利终归是会属于我的!"
盛庸曾多次在阵中看到过朱棣的⾝影,朱棣那快速的进攻和突破,选择时机的突然
和准确的场战判断力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次当他看到朱棣⾝先士卒,率领他的精锐骑兵来往纵横,无人可挡的雄姿时,他都会产生无尽的感慨和疑问:这个人是可以战胜的吗?
m.xZ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