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1-0160
[151]
记载朱元璋事迹最重要的史料之一《明太祖实录》中是这样记载的,首先还是老一套,说朱棣刚生出来的时候,到处冒光及五⾊満室(具体描述可参考朱元璋出生记录)。然后说朱元璋十分喜
朱棣,不喜
太子和太孙。甚至说朱元璋屡次要改遗嘱,临死前要传位给朱棣,是被太子矫诏阻止的。
这些情节我们都似曾相识,没有什么新意,但这毕竟是史料上的记载,我么不得不慎重的进行分辨。
我们说过,此文不但要叙述那段历史,还会告诉大家一些分析历史的方法,如之前讲过,看一段史料先要辨明材料作者是谁,有什么倾向,掌握了这个规律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所谓《明实录》是明朝史官的历史记录,自永乐夺位后,对前朝历史多有篡改,已是不争的事实,朱棣为了说明自己不是夺位,对继承人的确定问题更是极为重视,出现这些记载当不在意料之外。
而更具有说服力的是,后世的史官及正统史料都没有采纳这些说法,这些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们仔细分辨和筛选了史料,他们对这些记载的态度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据以上情况,我们应该可以推定,朱标和朱允炆是当之无愧的继承者。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和朱棣的
格和做事方法是很相像的,但这幷不能成为朱元璋想要传位给朱棣的证据。
事实上,朱元璋后来已经认识到其为政过严的问题,他教导太子"以仁治国",幷对早年政策多有修正。朱元璋是一个成
的政治家,他明⽩张弛治国的道理,选择仁慈的朱标为继承人是合情合理的。
朱标是一个不幸的人,他的一生都生活在朱元璋那庞大的⾝影中,没有自治、自决的权利,生命线也不长,而他的儿子朱允炆更是不幸。这⽗子俩算得上是难兄难弟。
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了几百年,⻩沙早已经将那些故往埋葬,但我们还是应该从那写故纸堆中找出真相,还朱标⽗子一个公道。
因为迟到的公道仍然是公道。
[152]
上面我们介绍了朱元璋时代的一些重大事件,是时候对明初的制度作一个概括
的介绍了,这些制度对整个明代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制度背后隐蔵着一个秘密,而这个秘密就埋蔵在朱元璋的心中。
朱元璋和明朝法制建设
说起法制建设,大家可能很难把这个现代化的观点和封建君主联系起来,但朱元璋实在是个了不起的人,他不但制定了完备的法律,还成功的普及了法律。
我们之前说过,朱元璋制定了《大明律》,幷规定了五种刑罚,分别是笞、杖、徒、流、死。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小竹
打人、大木板打人、有期徒刑、流放、死刑。当然按照朱元璋的
格,他是不会満⾜于这几种处罚方式的,这五种只是正刑,另外还有很多花样,之前已经介绍过,这里就不多讲了。
而在明初的普法教育中,最重要的幷不是《大明律》,而是一本叫做《大诰》的书,这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呢?为什么它比《大明律》还重要呢?
所谓《大诰》是朱元璋采集一万多个罪犯的案例,将其犯罪过程、处罚方式编写成册,广泛散发。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推广《大诰》而不是《大明律》呢?只要细细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朱元璋确实是个厉害的人物。
据法理学的分类,《大诰》采用了案例,应属于判例法,这么看来朱元璋还颇有点英美法系的倾向。朱元璋正确的认识到,要老百姓去背那些条文是不可能的,而这些案例生动具体。个个有名有姓,老百姓吃完了饭可以当休闲读物来看,就如同今天我们喜
看侦破故事一样,更重要的是,里面还详细记述了对这些犯人所使用的各种酷刑,如用铁刷子刮⽪、菗肠、剐⽪等特殊行为艺术,⾜可以让人把刚吃进去的东西再吐出来,然后发誓这辈子不犯法。
把犯人的罪行和处罚方式写⼊《大诰》,幷起到警示作用,实在是一种创举。
但问题还是存在的,因为当时的人们文化程度普遍不⾼。文盲占人口的大多数,没有希望工程,读过小学(私塾)的已经很不错了,大家在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城门口贴着一张告示,一个人读,无数人听,幷不是因为读的那个人口才好,而是由于大家都不识字,这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老百姓素质低,即使是通俗的案例也很难普及。
朱元璋再有办法,也不能代替那么多的老百姓去听,去读。这实在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奇人就是奇人,朱元璋用一个匪夷所思的办法解决了问题。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篇第三十九章
章节字数:3526更新时间:07-02-2215:58
[153]
他的办法具体
作如下:比如张三犯了罪,应该处以刑罚,县官已经定罪,下一步本来应该是该坐牢的去坐牢,该流放的流放,但差役却不忙,他们还要办一件事,那就是把张三押到他自己的家中,去找一样东西,找什么呢?
就是这本《大诰》,如果找到了,那就恭喜张三了,如果本来判的流放,就不用去了,回牢房坐牢,如果是杀头的罪,那就能捡一条命。
反之,家里没有这本书,那就完蛋了,如果张三被判为流放罪,差役就会先恭喜他省了一笔
通费,然后拉出去卡嚓掉他的脑袋。
其实从法理上说,家里有这本书,说明是懂得法律的,按照常规,知法犯法应该是加重情节。不过在当时而言,这也算是朱元璋能够想出来的最好的方法了。
朱元璋通过这种方式成功的普及了法典,虽然具体效果不一定很好,但他毕竟做出了尝试。
朱元璋的特殊规定
在洪武年间,朱元璋规定了很多奇怪的制度,如果要都写出来,估计要十几万字,这里只简单介绍其中几种。不要小看这些制度,在这些制度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含义
在那个时候,人去世是不能随便说死的,要先看人的⾝份,具体规定如下:
皇帝死称崩、公侯贵戚死称薨、大臣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才能称死。
这个规定给人们制造了很多⿇烦。比如当时员官的丧礼,摆出灵堂,众人祭拜。当时有很多人都搞"撞门丧"。所谓"撞门丧"是指祭拜的人和死掉的人不
,有的
本就不认识。但同朝为官,死者为大,无论好坏都去拜一拜,具体
作过程如下:
进到灵堂,看清神位位置,如果不认识这人,就要先记住神位上的名字,然后跪地大哭:某某兄(一定要记准名字),你怎么就死了啊,兄弟我晚来一步啊
如果你这样说了,大家就会怀疑你是来砸场子的,你祭拜的是员官,怎么能用庶民的说法呢?
正确的方法是这样的,进到灵堂,先去问家属:您家老爷前居何职?
家属回答:我家老爷原是兵部武选司郞中。
这时心里就有底了,这是个五品官,该用"卒"
那就拜吧。
别忙,还要再问一句:您家老爷可有世系爵位?
家属回答:我家老爷袭伯爵位。
还是仔细点好啊,差点就用错了。这时才能去神位前,跪地大哭:某某兄,你怎么就薨了啊,兄弟我晚来一步啊
大功告成,真累啊。
[154]
其实称呼上的规定前朝也有,但幷没有认真执行过,而在洪武年间,如果违反这些制度规定,是会有大⿇烦的,除了称呼外,当时的老百姓也被分成了几个种类。
按职业划分大致分为:民戸、军戸、匠戸。
其中民戸包括儒戸、医戸等,军戸包括校尉、力士、弓兵、铺兵等,匠戸分委工匠戸、厨役戸、裁
戸等。
这些戸的划分是很严格的,主要是为了用人方便,要打仗就召集军戸,要修工程就召集匠戸。看上去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其实缺陷很大。
比如你是军戸,你的儿子也一定要是军戸,那万一没有儿子呢,这个简单,看你的亲戚里有没有男丁,随便拉一个来充数,如果你连亲戚都没有,那也不能算完,总之你一定要找一个人来⼲军戸,拐来骗来上街拉随便你,去哪里找是你自己的事情。
再比如你是匠戸中的厨役戸,但你说你不懂厨艺,那也不要紧,人去了就行,只要人数对得上就没问题,反正你做的饭我也不吃,谁吃了拉肚子我也不管。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划分实在是不科学的,不但民戸军戸这些大戸之间不能转,同一戸內不同的职业也不能转,万一打仗时要召集弓兵戸,偏偏这些人从小没有练过拉弓,那也没办法了,每人给一把弓就上吧。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是不能保证的,又如召集医戸,如果召来的都是一些不懂医术的,那可就要出人命了。
这是老百姓,员官们也不轻松,他们⾐服穿着和颜⾊搭配、用料、图案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如违反,是要杀头的。
如朝服冠上的梁数,一品七梁,二品六梁,往下递减,不能多也不能少,这⾐服是祭祀典礼要穿的,平时上朝要穿公服,公服的规定也极为复杂,从一品到九品,从文官到武官,⾐服颜⾊不同、花纹不同、径花不同、⾐服上的补片也不同。
回家之后也不轻松,不能穿睡⾐之类的⾐服走来走去,要穿常服,这常服也不能随便穿,不同品级也有规定,如
带,一品用⽟、二品用花犀,以下各不相同。
如果你不小心穿了常服去上朝,或是穿了公服去祭祀,系错了
带,穿了⻩⾊內⾐,只要被人发现,就是严重错误,可能要杀头的。
这些制度看上去眼花缭
,但他们之间是存在着联系的,如果我们仔细的对这些制度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制度的背后隐蔵着某种目的。
[155]
除了这些制度外,朱元璋还为他的臣民们设定了严格的规定,他贵为天子,却给国全几乎所有的行政机关都分好了工,行政公务、司法裁决、仓储准备、人口统计,甚至连街道清洁都逐一分配到人。
不但如此,他还详细说明工作该怎样去做,相当于今天买电器时附送的说明书,一一列举唯恐不能穷尽,如人口统计时要注意哪些事项,如何进行核查,隐瞒人口的常用手段等等都列明出来。
估计要是再详细点,他还会规定清扫街道时怎样使用扫帚,出门时该先迈哪只脚。这样看来,在朱元璋手下⼲活倒也不累,相信只要不是⽩痴,能看懂朱元璋配发的说明书,都是能够⼲好工作的。
此外他还噤止农民进城打工,规定所有老百姓只能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內活动,在所有的
通要道上设置了关卡,人们要走出规定地域,必须持有官府出具的路引。这玩意可千万要收好,如果丢了,守关卡的士兵会直接把你当成逃犯,抓走充军,目的地是去不成了,家也不用回去了,很可能过那么几年,这位丢了路引的兄弟也站在关卡当检查员了。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也能看出来了,朱元璋要建立的是一个等级分明,秩序严谨,近乎僵化的社会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农民只能种地,商人只能经商,员官按照规定⼲好自己的工作,无论谁都不能越界。
军戸、民戸、匠戸的划分决定了在那个时代找工作从来都不是难题,不用费尽心思设计什么简历,洗⼲净脸,打好领带去参加面试。因为除了那些读书厉害的人之外,所有人的工作都是在投胎的那一刻决定的,你爹⼲嘛,你也⼲嘛。
应该说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所有人都各司其职,互不⼲扰,他们就像无数条永不相
的平行线,一同组成強大的明帝国。这些制度之严密、周到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堪称典范。
我们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他不但打下了江山,还耗尽心力制定了如此完美的规章制度。他的目的也很明确:
明帝国的所有问题我朱元璋都给你们解决了,制度也有了,方法也有了。后世子孙照着做就是了,我辛苦点没有关系,你们就等着享福吧。
可惜模型始终只是模型。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着完美的东西,任何制度都有缺陷,任何体系都有漏洞。朱元璋的这个体制也不例外。
[156]
事实证明,他的体系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且还出现了很多朱元璋本人做梦都想不到的意外。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限制大臣的权力,然而明朝的內阁比以往的任何丞相都更专权。
朱元璋规定老百姓不得四处流动,然而明朝中后期流民成风,四处游
,丝毫不受束缚
朱元璋颁布了抑制商业发展的条令,幷规定商人不得穿着绸沙等贵重⾐物,然而大规模的工商业发展正是从明朝幵始,而那些本应该是社会最底层的商人却穿金戴银,甚至登堂⼊室,为官经商。
朱元璋严令太监不得⼲政,可是明朝的阉宦却个个都是重量级的(这与他废除相权有关)
朱元璋给他的所有子孙都准备了爵位和俸禄,然而一百多年后,他的很多后代都家道中落,穷困潦倒。
这些朱元璋认为可以用千年万年的制度,在短短的百余年间已经烟消云散。甚至他的继承者们也不再认真遵守这些规定,他们口中说着太祖成法万年不变,实际上却是各有各的搞法。偶尔有那么一两个脑袋不幵窍的叫嚣着要恢复祖制,换来的却是众人嘲笑的眼神,甚至连当时的皇帝也不以为然。
实际上,朱元璋为了保障自己的这套制度模式能够贯彻实施下去,对那些敢于改动和违反者,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如他曾铭文规定太监⼲政者,杀;敢议立丞相者,杀等等。可是这些措辞严厉的规定从来就没有真正发挥过作用。太监还是照常⼲政,內阁还是行使着丞相的权力,此路不通就绕道走,谁也没把太祖成法当回事。
更让朱元璋想不到的是,他规定的事情往往都向着反方向发展,用俗话说就是怕什么来什么。在朱元璋的面前似乎有一个看不见的对手,朱元璋想往东,这个对手偏要向西。朱元璋想吃饭,这个对手却给他喝⽔。
这个对手幷不是虚无的,我们之前提到过他的名字--历史规则。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篇第四十章
章节字数:4259更新时间:07-02-2215:58
[157]
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朱元璋制定的这些制度,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他规定商人不允许穿好⾐服,限制商人的政治地位,如有违反,就要处以重刑。
然而这规定真的行得通吗?
农民有权穿纱,却买不起,商人虽然地位低
,但他们有钱,有钱才能买得起那些贵重的东西,农民没有钱,所谓的权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他们连饭都不一定吃得
,哪里还谈得上穿什么⾐服?这不是拿穷人幵心吗?(虽然他本意幷非如此)
类似的制度缺陷还有很多,这些制度本⾝幷没有什么大问题,但遗憾的是幷不一定适应情况的变化。因为朝廷的收⼊不断的增加,经济不断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墨守成规的制度最终一定会被历史所淘汰。
朱元璋制定的这套政策是适应明朝初年的情况的,事实证明,这些制度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恢复。但朱元璋虽是能人,却不是超人,也不会搞"人间大炮""时间停止"之类的把戏,他不能停滞历史的进程,当他把自己的这些制度和方法作为"万世不变之法"流传下来后,这些过时的玩意在后人眼中就会变得荒谬和不适用,幷成为绊脚石。
朱元璋这一生有过很多厉害的对手,顽強的张士诚、凶狠的陈友谅,纠
不清的北元、狡猾的胡惟庸、骄横的蓝⽟,这些人都是一代人杰,然而他们都败在了朱元璋手下。直到他遇到了最后一个敌人--历史规则。
在历史的进程中,命运之神会从芸芸众生中挑选一些人,给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如果你被挑中,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但你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这是一场残酷的比赛,当机会到来时,你若要真的有所建树,就必须比其他人更优秀、更強大,因为最终的胜利者只有一个。
四十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命运之神来到了朱重八的
边,将一柄剑和一把钥匙
给了他,他告诉朱重八:用剑去推翻残暴的元朝,用钥匙去打幵那扇新的大门,你将建立自己的王朝,获得你应得的荣耀!
朱重八庄重的接收了这两份礼物,他没有辜负命运之神的期望。在那漫长而艰苦的岁月里,他用自己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战胜了所有的竞争者,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他不再是那个穷困潦倒的朱重八,而是重权在握的幵国皇帝朱元璋!他认为自己已经有⾜够的力量改变原先的规则,创造自己的体系。
但他错了,无论他如何強大,在历史的眼中,他只不过是一颗小小的棋子。
他可以影响少数人于永远,也可以影响多数人于暂时,但他绝对无法影响多数人于永远。
[158]
毫无疑问,朱元璋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他有着卓越的军事和政治天赋,精力充沛,他执政三十一年,勤勤恳恳⽇夜不息的处理政务,一个天才加上勤奋,世上还有什么事情是他做不成的呢?
他相信自己能够
控一切、改变一切,他已经凭借自己的才能获得了命运之神的垂青,成为了这片广阔大地的统治者。但他幷不満⾜,所以他按照自己的设想创造了一整套独特的社会体系和架构。他相信,就如同以往一样,他会胜利的,事情是会按照他的设想进行下去的。
可是历史规则这个对手与之前的都不相同,他无影无形却又无处不在。他没有去招惹朱元璋这位猛人,却不断的
扰着朱元璋的子孙,而朱元璋的体系也在时间的磨砺下变得千疮百孔,最终失去了控制力和约束力,历史固执的按照自己的逻辑方式走了下去。
事实证明,在这场斗争中,朱元璋失败了。
原因何在呢,答案看起来似乎深不可测,其实很简单:
因为朱元璋只是历史的执行者,他幷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即使没有朱元璋,也会有李元璋、王元璋来完成历史的使命,推翻旧的王朝,建立新的帝国。历史是一个好客的主人,但却从不容许客人取代它的位置。历史也从来就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可以支配创造的。所谓时势造英雄,实乃至理名言。
那么谁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谁支配着这些历史规则呢?
真正创造支配历史的是稻田里辛勤劳作的老农,是官道上来往的商贾,是朝堂上进言的员官,是孤灯下苦读的学子。
是的,正是这些普通人创造和支配着历史,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注定默默无闻,都无法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他们也是伟大的,他们用自己勤奋的工作不断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他们才是历史真正的主人。
从古至今,从无例外。
[159]
在解构了朱元璋的体系后,让我们回到洪武时代,还有一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事件是必须述说的。
可怕的锦⾐卫
特务政治是明朝的一个特点,其代表机构就是锦⾐卫。
锦⾐卫这个名字对我们而言只是一个历史概念,但明朝的人们提起这个名字却是谈虎⾊变。这是一个奇特的机构,它原本只是一支军队,是皇帝的亲军二十六卫之一。这些队部由皇帝本人指挥,各有各的职责。
按说亲军应该整⽇在皇帝⾝边,是个不错的职业,但你可不要以为当上亲军就能飞⻩腾达,比如亲军二十六卫中的孝陵卫就是守坟的。整⽇只能和陵墓打
道,如果不幸被选⼊孝陵卫,恐怕一辈子也见不到活着的皇帝了。
相比而言,锦⾐卫就厉害得多了,它是皇帝的卫队,出行时负责保卫,此外它还是仪仗队,上朝时掌管礼仪。所有锦⾐卫的成员服装整齐,穿着飞鱼服,佩戴绣舂刀。正是由于锦⾐卫承担着如此重要的职责,且都是皇帝⾝边的人,他们渐渐的成为了皇帝的耳目,负责打探报情和惩处大臣。
这个机构的可怕之处在于,他们不受任何部门的管辖,只听皇帝的指挥,其机构也比较简单,指挥使一人(正三品)为最⾼统帅,下各设同知、佥事、镇抚二人、千戸十四人,这些是锦⾐卫的⾼级导领。
明初加⼊锦⾐卫的人都要进行严格审查和面试,必须保证是良民,无犯罪前科,幷经过精心挑选和各种训练,顺利通过这些考验的人才能成为锦⾐卫。
锦⾐卫的主要职责是侦查大臣们的行动,幷随时向皇帝报告,他们还掌管着"廷杖",负责惩处违反皇帝意志的大臣,而在大臣眼中,这是一群极为可怕的人。洪武年间,如果大臣家有锦⾐卫上门,他就会收拾好⾐物,和家人告别,然后一去不返。
此外锦⾐卫还负责收集军事报情、策反敌军⾼级军官的工作,如在后来的万历朝鲜之战中,锦⾐卫表现的相当活跃,收集了大量⽇军报情,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锦⾐卫的另一个可怕之处在于,他们不受司法机关的管辖,可以自己抓捕犯人,幷审判判刑。在逮捕犯人前,锦⾐卫指挥会发给所谓"驾帖",大家可能在"新龙门客栈"中看到过这件东西,要说明的是,"驾帖"幷不是⾝份证明,而是逮捕证。
锦⾐卫持有此物逮捕人犯不受任何人阻拦,如有反抗,可格杀勿论。由于锦⾐卫拥有几乎超越一切的权力,无论刑部还是大理寺见到锦⾐卫都避而远之。
锦⾐卫还有自己的监狱,称为"诏狱",此狱名气之大,甚至超过了刑部的天牢,因为能被关进这个监狱的都绝非普通人,往往不是大忠大善就是大奷大恶。
事实证明,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确实很⾼,在胡惟庸和蓝⽟案中,锦⾐卫昼伏夜出,四处打探,以不怕杀错,只怕杀漏的精神找出了许多所谓的同
,幷一一处决。这两宗案件也大大提升了锦⾐卫的名声。
毫无疑问,这是一群可怕的人,他们重权在握,除皇帝外不受任何人管辖,是皇帝重要的统治工具。
但这一机构的始创者朱元璋却深刻的认识到了特务政治的危害,他知道如果放任下去,家国法律的约束
和权威
将
然无存,于是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他命令撤销锦⾐卫,幷下令所有司法审判行为必须由司法机关执行。(诏內外狱无得上锦⾐卫,大小咸经法司)
为了显示废除锦⾐卫的决心,朱元璋还当众焚毁了锦⾐卫的刑具,以示永不重幵之意。
然而很多事情只要幵了头,就很难收尾了。
[160]
锦⾐卫这个独特的机构将在后来的明朝历史中扮演重要的角⾊,我们以后还会经常和它打
道的,现在就先放下吧。
就在朱元璋逐步解决国內问题时,明帝国的东北边界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件事将对明朝后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事情的发生地是⾼丽王国。
⾼丽王国是王建于公元十世纪建立的,这个王朝取代了之前的新罗王国,一直延续下来,但这个⾼丽王朝与明朝的关系幷不好,这是有着历史原因的。
在元朝建立之后,发兵攻打⾼丽,⾼丽最终不敌,被迫屈服蒙元。而元朝统治者按其一贯的方针政策,将本是隶属过的⾼丽归幷为元朝的征东行省。元朝还随意废除⾼丽国王,其目的在于通过王室的通婚,将⾼丽牢牢控在手中,他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从元世祖到元末,元朝皇帝先后将七位公主下嫁⾼丽国王。
这样看来,和亲这一招永远都是有用的,万一有一天双方打起来,只要把七姑八姨的拉出来,读一下家谱,考证出阁下是我姐姐的儿子的堂弟的邻居等等,就能把对方说得目瞪口呆,收兵回家。
元朝的目的达到了,经过长期的相亲介绍和⾎缘分配,三代⾼丽国王都带有元朝皇室⾎统。当然了,如果要算出到底是哪一辈的,互相之间怎么称呼还是要翻家谱的。
正因为⾼丽王室与元朝皇室的⾎统联系,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统治者被赶出中原后,⾼丽仍然依附于元朝。
朱元璋很明⽩一个稳定的边界的重要
,他在明朝建立后,就派遣使臣出使⾼丽通报国号年号,试图与⾼丽建立宗藩关系。
在利害关系面前,亲戚关系是不一定管用的,事情的发展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看到元朝败退,⾼丽王朝国王王颛便断绝与元朝的关系,受明朝册封,趁机摆脫了元朝的控制。然而事情总是一波三折,⾼丽王朝里还有很多人是元朝统治者的亲戚,他们自然不甘心被明朝控制。于是亲元与亲明的势力展幵了长达十余年的斗争。
后王颛十岁的养子江宁君辛隅继位。这位国王是倾向北元的,但他为了不得罪明朝,也派遣使者去为他的⽗亲请封谥号(⾼丽国王的谥号按例由明朝确认)。本来事情还是顺利的,明朝派遣使节林密、蔡斌前往⾼丽,然而此二人在从⾼丽归国途中被人劫道,不但随⾝物品被抢,人也被杀掉了。
按说这件事不一定是⾼丽⼲的,因为在自己地盘上⼲这些活就等于在凶案现场写下杀人者系某某,太过招摇,此事恐怕是北元派人⼲的。
但朱元璋岂是好得罪的?
谋居然搞到了他的头上,怎肯⼲休!他暴跳如雷,收回了给王颛的谥号,表示绝不承认辛隅的国王地位。⾼丽也是一肚子苦⽔没办法倒,只好转而向北元请封,获得了⾼丽国王、征东行省左丞相的封号。
至此,明朝与⾼丽王国决裂,双方亮出了兵刃。眼见一场大战又要幵打,但刀剑虽然没得商量,带刀剑的人却是可以商量的。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篇第四十一章
m.xZ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