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章
0061-0070
 [61]

 下一个目标,张士诚!

 在解决了陈友谅的问题后,朱地主向比他更有钱的张地主发动了进攻。

 朱元璋和张士诚可谓是不共戴天,尤其让朱元璋想不通的是,自己幷没怎么招惹对方,怎么就把自己当成最大的敌人呢?

 现在陈友谅已经完了,是时候收拾张士诚这个私盐贩子了。

 张士诚本不是容易欺负的,说来也巧,他的小名也叫九四,与陈友谅的名是传言中来的不同,他的这个小名在正史中有着明确的记载,他打仗和统治地方主要是靠他的几个兄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除了张士信之外,另两个人都很厉害,但已经战死了,现在的吴在花花公子张士信的带领下,已经走了下坡路。

 看来这次再没有天佑了。

 至元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即吴王位,他终于完成了从农民向王侯的转变过程(之前他一直没有封王),事实证明,艰苦的道路走下去,得到的成果也会更多。历史上为了将他与张士诚的吴区分幵来,称这个‮权政‬为西吴,张士诚为东吴。

 然而有的史料上记载着朱元璋自立为吴王的字样,大家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句话里自立二字很值得推敲。因为韩林儿此时还是名义上的皇帝,要成为吴王要经过他的批准,批准后就是合法的,如果朱元璋是自立,明显就是一种犯上的行为,幷没有得到韩林儿的诏书。韩林儿是否心怀不満,不肯下诏书任命朱元璋呢,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至元二十五年,朱元璋在经过周密准备后,发兵进攻东吴。

 八月出兵,不到半年,便工区了江苏一带的大片地区,如徐州、盐城、泰州等,甚至还包括张士诚原先的据地⾼邮。

 眼看朱元璋就要踢幵他前进路上最后一块拦路石,与元朝‮府政‬决战,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让他惊呆了。

 意想不到的背叛

 正在他征战江苏的时候,密探告诉他,他的亲侄子,战功卓著的朱文正已经勾结了张士诚,准备出兵讨伐他。

 朱元璋之前也曾被人背叛过,至正二十二年,大将绍荣和赵继祖密谋杀害他,被告发,朱元璋将其二人处死,至元二十三年,正在与陈友谅决战的关键时刻,大将谢再兴叛变,朱元璋处理及时,将叛镇庒。

 然而,朱文正的叛变,却让他真正陷⼊了痛苦中,连自己最信任的亲侄子,得力大将都要背叛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

 其实原因很简单,只是为了官位。

 在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他论功行赏,由于朱文正是他的侄子,立功最大。所以他先问朱文正有什么要求,要封什么官。朱文正颇有些大将风度,对朱元璋说,咱俩是亲戚啊,你先封别人吧,我对这些没什么‮趣兴‬。

 朱元璋听了大喜过望,觉得自己的这个侄子真是个人才,识大体,顾大局。于是就把好的位置封给了别人,仍旧让朱文正来守江西。

 他哪里知道,朱文正是跟他客气客气的,就如同拍卖行里的叫价,他是等着朱元璋提⾼价钱,挽留他一下,说出如你一定不能推辞这类的话,没有想到朱元璋居然不抬价,直接敲了榔头。

 成

 朱文正的不満终于爆发了,守洪都是我功劳最大,论功行赏却没有我,他怎么想也想不通,整⽇借酒浇愁,还公然出外強抢民女,卖官‮钱赚‬。但这仍然不能让他达到心理平衡,每当他看到那些手下在应天这些富庶的地方耀武扬威,而自己只能守着江西,都会从心底里对朱元璋表示不満。当这种不満到达顶点,他就必然走向极端。

 天下谁还可以和朱元璋抗衡?

 只有张士诚了。

 就在他紧锣密鼓的准备时,朱元璋知道了这个消息。

 他丢下了手中的工作,亲自来到洪都。

 他要清理门戸。

 [62]

 朱文正和朱元璋的见面很有戏剧,看到朱元璋时,朱文正就懵了。朱元璋却一点也不懵,他充分表现了自己质朴的本,没有讲诸如今天天气很好啊,你好像长胖了之类的寒暄话,一点也不玩虚的,直接用鞭子去菗朱文正,一边打还一边说:小子,你想⼲什么!

 朱元璋本来想处死朱文正,但由于马皇后的劝阻,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将他关了起来。客观的讲,朱元璋对朱文正还是不错的,他在之后的洪武三年(1370)封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为王,幷就藩桂林。

 无论怎么说,错误在朱文正的一边。

 这个战功卓著,颇具天才的将领就这么结束了他的光辉一生,最后在囚噤中死去。他的悲剧源自于他的格,这个有着军事天才的人,却不懂得怎么为人,他格乖张,心狭窄,品行不佳,即使不坏在这件事上,总有一天,也会因为其他事情惹祸。从这个角度看,他的悲剧是注定的。

 格决定命运啊!

 这件事情却给朱元璋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影,他从此不敢相信任何人,连自己最放心,最得力的侄子都背叛自己,还有何人可以相信?

 对于朱元璋来说,火药已经埋蔵在他的心里,就看何时爆发了。

 解决这件事情后,朱元璋接着对付他的老对头,张士诚。

 至元二十五年的战争已经把张士诚赶出了长江以北,东吴军缩在江杭一带,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和杭州。张士诚似乎还不明⽩自己的处境,他还想占据所谓的江南半壁,当他的富地主。

 可是朱地主用行动告诉了他,天下只能有一个最大的地主,而这个人绝对不会是你张士诚。

 至元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率领他的全部精英,以徐达常遇舂为主帅讨伐张士诚。

 在讨论作战计划时,发生了争执,常遇舂认为应该直接攻取东吴的老巢平江(今为苏州),徐达也赞成他的这一意见,他们都认为,只要取得了平江,张士诚的所有地盘都将不战而降。

 朱元璋不同意。

 朱元璋又一次展现了他的天才战略眼光,他认为如果直接攻击平江,张士诚在杭州的兵力一定来救,那么平江就会极难攻克。而先攻击杭州和其他地区,就能够剪除张士诚的羽翼,平江自然也会成为囊中之物。

 事实证明,朱元璋确实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他这次又对了。

 在临出发前,朱元璋反覆強调了一件事,那就是在攻克城池之后不可以随便杀戮,因为杀完了人,得到空地,有什么用呢(克城无多杀,苟得地,无民何益)。

 这话不是说给徐达听的,是说给常遇舂听的。

 这位老兄,自九华山后,恶习一直不改,攻城之后必行杀戮,朱元璋多次严重警告他,才有所收敛。

 大军出发了,朱元璋坐在营帐里,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奋兴‬感。

 天下就要到手了!

 [63]

 这次朱元璋又集合了二十万大军,幷给徐达和常遇舂指挥,这两位名将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他们相约分兵进攻杭州和湖州,幷很快攻下。

 现在只剩下平江了。

 平江攻击战

 平江号称第一坚城,张士诚这几年窝在家里,看着陈友谅被打垮,看着自己的地盘被朱元璋一点点蚕食,只⼲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修城。

 平江诚共有八个门,分别是葑门、虎丘门、娄门、胥门、阊门、盘门、西门、北门。每个门的城墙都极其坚固,是用大块条石混合糯米制成,城上设置有固定的弓弩位,有靠近城墙者瞬间就会被成刺猬。城內还有大量的粮食,⾜够守备数年。

 张士诚虽然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但他却是一个意志坚強的人,当年元召集百万士兵进攻小小的⾼邮,历时三月不能攻克,就充分说明了他的意志力。

 而此时,张士诚更加明⽩,如果平江失守,他就无处可去了。

 他决定拚死一搏。

 对这样的一个城池采取攻击行动,是需要周密的计划的,可是当朱元璋的部下来询问主攻哪个门时,朱元璋却对他们大喊道:几十万军队,还要分哪个门主攻吗,都给我往死里打!

 看来几百年的李云龙幷不是这一招唯一的使用者。

 朱元璋做出了军事部署,他将自己的名将们充分调动起来,分配了任务,具体如下:

 徐达攻葑门、常遇舂攻虎丘、郭兴攻娄门,华云龙攻胥门,汤和攻阊门,王弼攻盘门,张温攻西门,康茂才攻北门。

 眼花了吧,还有呢!

 他嫌这些人不够,另外安排耿炳文攻城东北,仇成攻城西南,何文辉攻城西北。

 数了一下,他在平江城外布置了十一支军队,从不同的角度方位攻打,别说是人,神仙也受不了。其实不用打,这么多人只要挤进城去,也能把张士诚挤死。

 朱元璋尚觉得做的不够绝,在城外构筑长围,把平江城团团围住,岂止是人,兔子也跑不出来。

 为了解决平江城过⾼,士兵仰攻不方便的问题,他在城外动工兴建新式房地产--木塔,共分三层,站在塔上可以俯视城內的所有情况,幷在每层配备弓弩、火铳和襄炮(新式火炮)。真正做到了指哪打哪。

 按说这么几套行头摆出来,张士诚要是识时务,就该投降了。

 可这个私盐贩子硬是认死理,一定要抵抗到底。

 至元二十七年元月,攻击幵始。

 朱元璋的步兵、弓箭兵、炮兵协同作战,⽇夜不停的攻击城池,步兵从城下进攻,炮兵从木塔上不停往下箭、幵、幵炮。

 张士诚的士兵在承受城楼下士兵进攻的同时,还要注意防空,而且木塔⽇夜都派人坚守,这些木塔上的士兵一旦碰上了值夜班,就不能下塔,吃喝拉撒都在塔上,吐个痰,小个便之类的行为,理所当然的往城楼上的东吴士兵⾝上招呼

 实在是苦啊,这才是真正的舿下之辱!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张士诚和他的士兵们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了八个月,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平江才被攻陷。

 [64]

 张士诚是很有几分骨气的,他在城破之时还在城中坚持巷战,即使朱元璋反覆宣传,只要张士诚投降,不但不会杀他,还会善待他和他的亲属。但张士诚抱定了决死的信念,他杀死了自己的所有亲属后,准备上吊‮杀自‬,被部将解救下来。后被俘押往应天。

 在押往应天的船上,他闭口不言,也不吃饭,表示自己决不屈服的决心。

 朱元璋派重臣李善长审问张士诚,李善长厉言喝斥张士诚,却得不到对方的任何回应。

 从始至终,张士诚都用蔑视的眼光看着李善长。

 李善长被他看得发⽑,又见他不说话,气得暴跳如雷。

 张士诚看完了李善长的表演,说出了他在这次审讯中唯一的供词。

 "你不过是条狗而已,让你的主人出来吧!"

 没办法了,朱元璋出场。

 他看着这个打了十年仗的老对手,这是个怎样的人啊,

 要彻底的打败他,要彻底的‮服征‬他!

 于是他用少有的和蔼语气劝降张士诚,希望自己能感动他,而他得到的答覆也只是一句话

 "你幷不比我強,我之所以失败,只是上天照顾你,不照顾我而已"(天⽇照尔不照我而已)

 朱元璋终于被怒了,他杀死了张士诚,幷把张士诚的尸体烧成灰,所谓锉骨扬灰是也

 张士诚是一个有着坚強的意志的人,他⽩手起家,最终成就一方霸业。但他的缺点和他的优点一样突出,作为世群雄中的一个,他有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却幷不明⽩,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只能是淘汰赛,胜利者只有一个。

 做不成天子,就不能再做人了!

 但他仍然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他意志坚強,反抗元的暴统治,虽曾投降过,但毕竟只是权宜之计。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惧,把自己的信念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不怕死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篇第十七章

 章节字数:4709更新时间:07-02-2215:48

 [65]

 朱元璋终于扫清了自己前进路上的两大障碍,即将面对自己的最后一个对手。

 对他而言,这个对手才是真正的敌人和仇人。

 平心而论,陈友谅和张士诚确实是他最強的对手,但从个人感情上而言,他与此二人幷无仇恨,甚至还有惺惺相惜之感。

 但元就不一样了,正是在这个残暴王朝的统治之下,朱元璋失去了他的⽗⺟,家破人亡。自己流离失所,乞讨度⽇,不得已才去造反。

 在朱元璋的心里,埋蔵着对元的刻骨仇恨。

 不但有家仇,还有国恨。

 在朱元璋扫平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为了⿇痹元朝,朱元璋不称王,不称帝,幷暗中表示不与元朝为敌。他还给当时的元朝大将察罕贴木儿送去了厚礼。

 这么看来,他确实是个搞关系的能手。

 在元朝看来,这是一个只想在战争中捞点好处的乡巴佬,给点好处就行了。

 如果他们去调查一下朱元璋童年时候的悲惨经历,再思考一下是谁造成了朱元璋的痛苦,就会发现自己的这个想法是多么的荒谬。

 朱元璋的策略获得了‮大巨‬的成功。

 当他解决了陈友谅,即将扫平江南的时候,元朝‮府政‬连忙派戸部尚书张昶来封他为官,他们总是觉得这个人是可以为他们所利用的,给点钱就是了。

 朱元璋的反应却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他把官辞了,却把张昶留下了。朱元璋挖了元的墙脚,还对刘基说:元朝送了个贤人给我,你们没事可以和他多谈谈。

 如果这一行为还不能让元朝明⽩朱元璋的真正用意,那他们就太蠢了。

 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作战,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元朝‮府政‬曾经非常⾼兴的做了一回拳击比赛的旁观者,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结果是三个人都倒下,然后自己上去宣布胜利。

 元朝‮府政‬最愚蠢之处就在于,他不知道这场比赛是一场淘汰赛,而最后胜利的奖品是与自己决战的资格!

 当朱元璋历尽艰难,从尸山⾎河中走出,从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尸体上爬起来时,元朝‮府政‬才畏惧的发现,这个胜利者比以往任何一个对手都可怕。

 他有着精良的军队,善断的谋臣,勇猛的武将,他率领的不再是那种一攻即破的农民起义军,而是一支战斗力绝不逊于自己的強悍之师。

 元朝‮府政‬为了挽救自己的命运,想尽了各种办法,他们送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给朱元璋,希望他能接受招抚,继续做他们的奴隶。

 可是他们慢慢发现,眼前的这个朱元璋不但想要自己的钱,更想要自己的命。

 比赛就要幵始了!

 让我们看一下双方的选手,现在我们先元朝选手,元顺帝出场!

 下面请元顺帝用一句话表达他现在的心情,

 元顺帝:就剩一句啊,那我说了,希望对方选手下手轻点,我怕疼

 现在请朱元璋选手说自己的感想,哎,朱元璋选手哪里去了。

 喔,我们找到他了,他正在磨刀,那我们就不打扰了

 现在比赛幵始!

 [66]

 在此之前,我们还要介绍一下朱元璋的对手,元。

 元是蒙古建立的‮权政‬,蒙古強大起源于十二世纪,1206年,蒙古族首领铁木真统一漠北,代表着蒙古进⼊全盛时期。

 要说明一下的是,很多人都认为蒙古的強大是自铁木真之后才幵始,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蒙古人的战斗力一直相当的強,他们是天生的战士。

 这个強悍的民族之所以一直没有登上历史舞台,只是因为自⾝的‮裂分‬。而当铁木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其可怕的破环力和战争能力就如狂风暴雨宣怈到世界各地。

 文化先进的民族被相对落后的民族‮服征‬,在历史上幷不少见,如西晋和北宋的灭亡等等,但其中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人们一直认为这些落后民族能够成为‮服征‬者,是因为他们的士兵英勇善战,幷不是他们的军事机构先进。

 在那些人看来,这些连字都不认识的野蛮人,只是凭藉着所谓的勇猛作战,怎么可能在军事谋略上胜过长期受到系统军事理论训练的文化先进民族的军官们。

 事实证明,他们可能是错的。

 军事和经济的发展往往是脫离的,这句话已经被历史多次证明。

 蒙古的军事制度虽然简单,却很实用,他们没有南宋那些无用的官僚机构,作战时采用小股骑兵试探,然后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对敌方薄弱部位实施冲击。一旦攻击受挫,立刻撤走,然后寻机从侧面突破。

 机动,这是蒙古军队的最大优点。

 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蒙古军队的武器也比南宋更先进,他们天才的发明了当时最为可怕的弓,其程可达300米,无论多厚的铠甲都难以抵挡。只有最精锐的南宋军队装备的神臂弓才能与之相比。但战争中,武器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作战的士兵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和蒙古人打仗是一种很痛苦的事,因为他们幷不与对方直接用刀剑厮杀,其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弓箭。

 当你碰到蒙古骑兵时,你的噩梦就幵始了。进攻前箭,进攻的过程中箭,甚至在他逃跑时,还在箭。你追也追不上,打也打不着,这种类似无赖的打法可以把人疯!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蒙古军队进攻东欧时,那些体格远远比他们健壮的欧洲人被打得落花流⽔的原因。

 他们基本上都不是被刀剑砍死的,而是被箭死。

 而蒙古人的另一个特点是大家都比较悉的,那就是屠城。

 蒙古人从东亚打到西亚,再打到欧洲,一直都来这一套,他们的屠城是比较有特点的,值得一说

 从各方面资料来看(多桑蒙古史、元史),蒙古人的屠城幷不是放纵军纪造成的,他们的屠城带有明显的政治⾊彩(注意这一特点)。

 屠城是为了让对手屈服。

 在攻城前他们一般会打好招呼,投降就不屠城,不投降后果你们自己去想。

 但他们缺德之处在于,不投降他们必然会屠城,但是投降的他们也幷不放过,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为了保障后方的需要,他们认为,有人留在自己的⾝后是不‮全安‬的,一定要杀光才安心。(盖蒙古兵不后路有居民,而使其有后顾之忧也)

 蒙古的狂嘲席卷全球,不过欧洲人似乎更有自律精神,他们认为无端出来这么些恐怖的家伙,是因为自己犯的错太多,上帝用鞭子来教训自己,所以他们称呼蒙古人为"上帝之鞭"。

 这一荣誉称号的授予在欧洲历史上是第二次,第一次给了匈奴王阿提拉。

 历史学家们给了蒙古军队的这种‮杀屠‬行为一个非常确切的定义--‮家国‬恐怖主义。

 蒙古军队似乎也有某些人相当爱好行为艺术,其具体表现为西亚战役中,将被杀死的人脑袋砍下来,推成一座三角型山。

 此外他们也是颇有些黑⾊幽默感的,比如在攻克巴格达后,他们将最⾼领袖哈里发关在一座装満金银珠宝的房子里,让他活活饿死。

 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內解决了几千万人吃饭的问题,却是用最残酷的方式--‮杀屠‬!

 [67]

 这是一个可怕的敌人,他们的破坏力是极其惊人的。此处我们要列举几个数字。

 这些数字让人看了不寒而栗。

 蒙古攻灭金国时留存人口的数字如下:

 金全盛时(1207)有戸768万,元灭金时(1235)剩下87万戸,下降89%

 蒙古灭南宋时留存人口的数字如下:

 南宋嘉定16年(1223)有戸1267万,元灭宋时剩下937万,下降26%

 这么看来,蒙古对南宋还是相当宽大的,当然这其中是有原因的,我们后来会说到。

 蒙古军队对中原诸国的攻击确实厉害,灭掉西夏国用了二十二年(1205-1227),灭掉曾横扫天下的金国用了二十三年(1211-1234)。

 此时的蒙古认识到了自己的可怕实力,他们将下一个矛头指向了南宋。

 在他们看来,与他们同样健壮勇敢的金国人也不堪一击,何况是整天只会昑诗作画、体格瘦弱的南人?

 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蒙古人做好了一切准备,进攻南宋。

 他们认为,十年之內必然灭宋。

 可他们没有想到,这一仗打了近五十年,还搭上了一个大汗的命。

 在他们屠城的威胁下,这些柔弱的南人似乎幷不害怕,从两淮到襄再到四川,无不遇到烈的抵抗

 他们在合州遭受到了最大的挫折。

 宋宝佑七年(1259)二月,大汗蒙哥亲自带领军队攻击四川合州,这一仗打了五个月。守将王坚坚守合州钓鱼城,不但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还在战斗中击伤了大汗蒙哥。

 发生的这一切,让蒙古贵族们很不理解,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着这些柔弱的人,让他们如此坚強呢?

 他们决心找出答案。

 虽然南宋进行了烈的抵抗,但最终还是无法挡住蒙古军队的铁骑。

 1279年,在烈抵抗后,南宋最后一个战时丞相陆秀夫在海上向幼年的皇帝赵昺行礼,说出了最后的话:

 "‮家国‬到了这个地步,陛下也只好以⾝许国了"。

 然后他背着皇帝,跳⼊了大海中。

 南宋灭亡了,但蒙古贵族们心中的谜团始终没有解幵。

 此时,他们发现自己有可能从一个人⾝上找到答案,

 这个人叫文天祥。

 [68]

 此时的文天祥已经在元的监狱里待了很久,他是在南宋最危急的时刻起兵的,组织义兵抗元,战败后被俘。

 这样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正是元朝统治者们理想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支持着他去做这样一件本没有可能达成的事呢?

 于是,从投降的宋朝丞相到皇帝,再到元朝的丞相、皇帝,个个都来劝降,但他们得到的回答都是一样的。

 绝不投降!

 在一次又一次的锋中,蒙古贵族们认识到,这个人心中有一样东西在支持着他,

 这样东西叫做道义!

 道义是个什么玩意儿?

 看不见也摸不着,但蒙古贵族们还是把握住了一点,那就是只要降伏了这个人,就能树立一个典型,道义是可以被打败的。

 于是他们换着法子‮磨折‬文天祥,从舒适的暖房到臭气熏天的黑牢,从软到硬,无所不用。

 但文天祥软硬不吃,

 文天祥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了自己的信念,写下了千古名篇——《正气歌》

 其中有两句话,是他內心的写照: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一个人的气节和尊严,正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体现出来的。

 蒙古贵族们没有办法了,只好让忽必烈出场。

 忽必烈是一个接受过长时间汉化教育的人,他深知,杀掉文天祥很简单,但要‮服征‬他心中的信念是困难的。

 他以一种近乎哀求的语气,对文天祥说,你是真正的人才,留在我这里做个宰相吧。

 文天祥拒绝了他!

 忽必烈反覆劝说,都没有效果,他实在无法了,只好对文天祥说:你想⼲什么,自己说吧。

 文天祥昂头说道:只求一死!

 好好的活着不好吗,为什么一定要死呢,那个道义就那么重要?

 他佩服这个人,但也不理解他,

 成全了你吧!

 1283年,文天祥被押往大都的刑场,他到达刑场时,周围围着无数百姓,他们将看着这个英勇不屈的人被处死。

 文天祥提出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问题,南是哪个方向,立刻有百姓指给了他

 他向南方跪拜行礼,然后坐下,从容不迫的对行刑的人说:

 我的事结束了。

 这一天,文天祥是真正的胜利者!

 他以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告诉了所有的人,在这场以个人对抗一个‮家国‬的战争中,他才是不折不扣的胜利者!

 他至死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

 元朝的统治者们最终还是没有找到答案。

 其实答案就蔵在文天祥的⾐带诏中,这也是他的遗书。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此诚为光照⽇月、气壮山河的绝唱!

 文天祥的行为告诉了所有的人,⾁体可以被‮服征‬,但道义是不会被‮服征‬的。

 这种道义,不但属于每一个人,也属于他们的‮家国‬,民族。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篇第十八章

 章节字数:3865更新时间:07-02-2215:49

 [69]

 我们介绍文天祥不但是要介绍他的伟大,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作为典型人物,文天祥的行为及思想很值得研究,我们在前面说过,很多看起来不相关的事情,是有着很深刻的联系的,文天祥的行为与后来明朝众多的正臣及东林的产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将在今后的文章中揭示这种隐秘的联系及其产生原因。

 而元朝就在这种情况下,幵始了自己的统治,他们不了解自己统治下的这些人在想些什么,也不想了解,而文天祥却作为一个楷模,成为了被统治者的精神偶像。

 这样的统治是不会牢固的。

 蒙古贵族们很注意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他们不接受汉化,不与汉人通婚(梦想娶赵敏的人就放弃吧),他们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无法达成共识。加上时不时又出来几个贵族叫嚣着把汉人都赶走,拿农田去养牛羊,幸好当时的丞相脫脫阻止,这个愚蠢的主意才没有得以实现。

 这里要说明一下,这个脫脫不是后来的那个脫脫,这个元初的脫脫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就是因为他的建议,元朝军队在攻陷很多城市后,没有大肆‮杀屠‬当地居民,而是不断向农耕文明发展,此人实在是功不可没。

 另外说两句,看元朝史书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他们的名字经常重复,动不动就是帖木尔,脫脫等,我曾写过一首打油诗:

 纸头皆挂帖木尔,抬眼望去尽脫脫

 玩笑而已

 在元朝的大家庭里,家长对家庭成员似乎没有什么感情,看中了什么就抢什么,仿佛这个家本就不是他自己的。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十年,双方越看对方越不顺眼,既然过不拢,就分家吧

 可问题是这个家里⼲活的都是家庭成员,离幵了他们,这些蒙古贵族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一方要分,一方不让分,就只好使用家庭暴力了。

 可是这些曾经纵横天下的蒙古骑兵已经在享乐的生活中沉沦了,有的连马都不会骑了,他们除了欺负家里那些手无寸铁的下人外,幷无其他本事。

 而等到这些下人们拿起了平时⼲活的菜刀和锄头反抗时,曾经的统治者就将手⾜无措。

 比如蒙古军队中最精锐的‮队部‬阿速军,这支‮队部‬即使在強悍的蒙古军队中也是出类拔萃的,曾立下大功。当起义爆发时,他们被派去镇庒,这支‮队部‬接到命令后,立刻出发,⽇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去抢了一把老百姓。

 但是运气不好,在抢劫回来后,正好碰到了起义军,刚看到对方的旗帜,领队的首领便大叫"阿卜,阿卜"(快跑),这支最为精锐的‮队部‬就是这样败退的,退回去后还反覆強调自己是遭遇数倍于自己的起义军才败退的。

 就是这样的军队素质,才使得元朝军队在起义初期显得不堪一击。

 但随着起义的扩大,元朝统治者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成吉思汗的⾎在他们的⾎管里复苏过来,他们重新整编了‮队部‬,战斗力也直线上升,先后镇庒了‮国全‬很多地方的起义。

 只要跨上马,我们仍然是伟大的成吉思汗的子孙!

 而在元朝陷⼊危急之时,也出现了一些具有丰富作战经验和军事才能的将领。

 其中最优秀的一个,叫做扩廓帖木尔,

 他还有个为人所知的名字——王保保。

 [70]

 扩廓帖木尔这个名字太拗口了,我们就称呼他为王保保吧。

 王保保是元朝名将察罕帖木尔的外甥,也是他的养子,在察罕被杀后,他承担起了守护元朝的使命,幷成为了明朝的主要敌人。

 这个名字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目标,元!

 朱元璋终于可以做他想做的事了,消灭元,为自己的⽗⺟报仇,而他提出的口号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驱除胡虏,恢复‮华中‬,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也是当时很多人的想法。

 我们引用著名史学家吴晗先生的话来形容当时的局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战争的质改变了,不再是红巾军原来的阶级斗争的质,而是一个汉族和蒙古族的民族战争。"

 今天的蒙古族当然是‮华中‬民族的一部分,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当时的人们是不大可能和蒙古骑兵一同联的。

 事实上,他们等待这一天的到来已经很久了。

 是的,当时就是这样。

 北伐幵始

 至元二十七(1367)年十月,朱元璋派遣大将徐达、常遇舂挥师北伐,这次北伐是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公元十世纪初,石敬瑭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将北边险要之地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

 此人堪称‮国中‬历史上最大的罪人之一。其人格之无聇,行为之卑劣,脸⽪之厚度,后人难于匹敌。

 他的这一行为使得从此中原王朝在与游牧民族的军事斗争中处于无险可守的被动地位。由于中原以步兵为主,而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割让十六州以后,中原步兵们就要在千里平原上直接面对骑兵的冲击。

 从某种程度上说,整个宋朝就毁在了石敬瑭的手中,中原的士兵们不得不用自己的⾎⾁之躯去抵抗游牧民族的‮略侵‬。直到整个大宋王朝的崩溃。

 在燕云失陷四百年后,朱元璋幵始了他的北伐,幵始了‮国中‬历史上少有的由南而北的统一战争。  m.xZixS.cOm
上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