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节 雄鹰展翅
这次突击行动的完胜,不但给第五军官兵带来了大巨的荣誉,而且也给他们带来了大巨的利益与好处。
第五军洗劫了穆罕默德二世行营所得到的那些财宝
本就算不了什么,而且这些财宝都需要先估价,然后变卖,才能变成现金。当然,杨天奉并没有笨到把这些财宝卖给商人,趁着双方暂时休战的机会,他别出心裁的搞了一个拍卖会,向⽩羊王国的王子,还有大臣,贵族,大商人,大地主等等有钱人发出了邀请,让他们一道来庆祝第五军获得的胜利,当然,在庆祝的同时,他把抢来的那些财宝拿了出来,然后开始在这些有钱人中间进行拍卖。结果,杨天奉拍卖这些财宝的收⼊至少是直接变卖所得的五倍以上。特别是那些⽩羊王国的王子,为了争取得到杨天奉的好感,得到明帝国的支持,都在不惜⾎本的花钱来买下这些穆罕默德二世人私所拥有的宝物!
当然,这些收⼊其实是次要的。在哈桑得知第五军大获全胜的消息时,差点就要亲自赶到前线来劳军了。最后,他因为⾝体不适,就派了哈里王太子代表他来向第五军表示祝贺。哈里带来的当然不仅仅是国王的祝贺,他还带来了国王的赏赐。当时,第五军官兵平均每人得到了十两⻩金左右的赏赐!而这笔钱本⾝是不属于战利品的,而且现在第五军又是志愿军团,所以这也没有必要上
一半给国库,全成了官兵的私有财产。除了这些之外,哈桑甚至还要封杨天奉为亲王!结果,杨天奉是坚决不肯要这个爵位,如果这是明帝国皇帝给他的话,他肯定不会推辞,不过明帝国有不成文的规定。不管将领立了多大的战功,不管员官做了多大的贡献,在其在世的时候,最多就只能得到公爵一级的爵位,很少有人活着被封王地,只有在死后,才会被追赠为王!
这次突击行动,也彻底的改变了场战上的局势。虽然奥斯曼帝国的军队仍然在兵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不过却缺乏粮草。数⽇后,奥斯曼军队开始撤退了。他们必须得收缩防线,以保证不被明军再次突破。而这一退,奥斯曼军队就直接退到了查尔迪兰城西面去,并且开始修建新的防线。⽩羊王军国队就在这种没有任何阻拦的情况下,将战线再度推进了近一百里,占领了查尔迪兰城,然后再次与奥斯曼军队对峙。
第五军没有随着⽩羊王国的军团前进,杨天奉当时对第五军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尽快恢复战斗力。这除了让官兵得到充⾜的休息时间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弹葯物资的供应与补给。在突击作战中,第五军一共消耗掉了三百五十万发弹子,而他们第一次得到的炮弹也打掉了近八成!剩余的弹葯,已经不⾜以让第五军发动新一轮的进攻了。所以,杨天奉必须要设法获得新的弹葯补给。当然他的捷报也给他提供了帮助,而且杨洪也派人回京城去支持杨天奉。朱文正与陈懋很快就给杨天奉回了信。当时提供给第五军的第二批弹葯物资是依靠海路运送的,而且是于第一批物资同时出发的,将在一个月之內就到达⽩羊帝国的港口。
几乎同时,奥斯曼军队也在加紧做着进攻的准备。奥斯曼军队虽然遭受了惨败,但是穆罕默德二世却很是圆滑。他公开宣称打退了明军的进攻,并且歼灭了明军几万人!至于这个歼敌数字是怎么得来的,杨天奉就不清楚了。反正,在穆罕默德二世的宣传下,奥斯曼军队不但没有失败,反而获得了大巨的胜利。而且,穆罕默德二世还宣布,明帝国已经派遣了至少十万以上的军团参战,以此将那些反对他东征的贵族的军队要了过来,加強进攻力量!
当时,奥斯曼军队最缺乏的其实是物资,而不是兵力。在损失了十五万兵力之后,他们仍然保持着大巨的兵力优势。而且随着三十万央中军的到来,奥斯曼军队的战斗力实际上是增強了。而制约他们行动的是作战物资,特别是粮草!而当时,奥斯曼帝国最缺乏的就是粮草,虽然穆罕默德二世已经下令在国全范围之內征用粮草,可是他最后还是不得不求助于欧罗巴的那些家国,并且派遣商队去欧罗巴收购粮食!
这些,都决定了,奥斯曼军队在短期,至少两三个月之內是难以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虽然穆罕默德二世一直在派遣小股队部(主要是近卫军团)在騒扰⽩羊王军国队的防线,不过这并没有对⽩羊王国的军队构成多大的威胁,而且这种騒扰
进攻本⾝的价值就不大,反而让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损失不小。
从当时的战局来看,杨天奉最多只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就能让第五军再次出击,因为最慢一个半月之后,提供给第五军的第二批作战物资(特别是弹葯)就将运抵前线。到时候,第五军的休整也早就结束了。奥斯曼军队却需要至少两个月,甚至三个月的时间来准备下一次的进攻。显然,场战上的主动权仍然是掌握在杨天奉手里的。
这也是杨天奉的整个作战思想。只要掌握了场战的主动权,以第五军強大的进攻力量,再加上第五军新近拥有的強大的阵地战能力,就能一直牵着奥斯曼军队的鼻子走,让敌人永远处于被动状态。虽然,以第五军的兵力,绝对不可能通过一两次,甚至数次战役消灭掉所有的奥斯曼军队,但是,却能够以次积少成多,并且通过逐渐累计战果,来击溃奥斯曼军队。当然,这种作战方式本⾝对奥斯曼军队的失去,信心,斗志都能产生大巨的打击。明军每获得一次胜利,就将让奥斯曼军人的希望渺茫一分,就能让奥斯曼军人的士气低落一截!显然,在没有⾜够的兵力,与敌人进行决战
的大会战的情况之下,就只能用蚂蚁啃大象的做法。一点点的蚕食掉敌人,通过积累胜利,来击溃敌人!
从这一点来看,杨天奉已经不再是一个军长了,可以说,他已经从战术指挥官上升到了战役,乃至战略上的统帅。这对军人来说,绝对是一个大巨的蜕变。有的人天生就是非常优秀的战术指挥官,比如近卫军的军长梁岳,还有第五军第一师师长⾼瞻。这两人在指挥军队做战术行动时,可以说都有着非凡的表现,而且对队部的作战行动控制得如臂使指般的灵活。不过,他们在战役层面上的指挥才能就不怎么样了,更别说在战略上的判断。一个精通战术的军人,最多也就做到军长程度,要想升到更⾼的位置上去,那么,就必须要具备策划战役,并且对战略方向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而这就已经不再是普通的军人,而是军队的统帅,是军队的灵魂!
杨天奉的这一演变可以说是让他成为一代名将的基础。以往,他是在皇帝的指挥下作战的,是按照皇帝的命令行动的,所以他基本上不需要考虑战役与战术层面上的事情。即使是在莫卧儿帝国作战的时候,第五军独当一面。不过当时第五军只是偏锋队部,而且绝大部分行动都只是战术层面上的行动,不但作战规模小,而且作战区域也很狭窄,所面对的敌人更是弱小。这次,杨天奉是独当一面,单独指挥一个场战上的作战行动。虽然,在绝大部分时候,他指挥的只是第五军的行动,但是,他却需要利用起⽩羊王国的其他军团,并且对整个场战部署做出安排(哈里一直没有到前线来,所以杨天奉这个副司令是真正的统帅)。这些,都让他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也让他逐渐成
了!
有了第一次突击的胜利,杨天奉并不会停下来,只要这场战争还没有结束,只要第五军还没有被打败。只要杨天奉还没有收到回国的命令。那么,他就不会停下来。他也不能停下来,停止行动,也就意味着将场战的主动权
给敌人,也就意味着要遭到敌人的进攻,也就意味着要承受失败!当然,这些,杨天奉都不会接受的,所以,他就必须要继续进攻,用第五军这支利矛,在奥斯曼帝国的⾝上戳出更多的窟窿出来,并且让这个庞大的帝国流尽每一滴鲜⾎,当奥斯曼帝国的鲜⾎流⼲了的时候,那么这个帝国也就完蛋了!
一个半月之后,杨天奉第二次率领第五军杀向了场战。这次的作战行动仍然持续了五⽇,取得了歼敌五万,其中还有一万多奥斯曼帝国近卫军团的大巨战果,而第五军的伤亡还不到一千人!
第二次突击,第五军的作战行动并不顺利,而且与敌人打了几次硬仗。打到最后的时候,第五军几乎弹尽粮断。如果不是因为阿贾尼王子的狮头军及时支援,突破了奥斯曼军队的防线,为第五军打开了突围的缺口的话,恐怕第五军的伤亡还不止这么点。不过,这次战斗也有所收获。当时,⽩羊王国分别隶属于四个军团的四万骑兵师联合作战的,而这四万使用第五军之前的那些武器装备的骑兵发挥出了大巨的战斗力,后来,这支骑兵队部也接受了杨天奉的直接指挥,并且成为了第五军最有力的协助力量!
又过了两个月,第五军发动了第三次突击。这次,杨天奉将作战时间定为了八天,并且绕了很大一个圈子,绕过了奥斯曼军队的防线,深⼊敌后近八百里,首先攻打的就是黑海东南部的港口城市特拉布宗。在彻底的摧毁了这座城市之后,第五军又击溃了前来救援的一支有三万人马的奥斯曼军团。随后,第五军在敌后腹地横冲直闯,将附近十多座城市都变成了废墟,五天下来,第五军消灭的奥斯曼军队已经达到了十万人,而且还有数十万百姓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十多座城市被完全毁坏。当第五军从北部的山区返回⽩羊王国的时候,几乎所有官兵的体力都到了崩溃的边缘!
这也是第五军第一次做战略
质的长途奔袭。这最初是蒙古骑兵的拿手好戏,当然,明帝国的骑兵⼲起来也不赖,而且他们还有強大的火器,这种⾼強度,大深度的纵深突击给奥斯曼帝国造成的灾难就自然更加的深重了!也正是从这次突击开始,第五军脫离了战役突击的范畴,将重点放到了战略突击上来,其后面的每一次突击行动都将给奥斯曼帝国造成大巨的,几乎是难以弥补的损失!
接下来的数年时间里,第五军就如同一支鬼魅队部一样,在奥斯曼帝国的腹地来去无踪,神出鬼没,没有任何一支奥斯曼军队能够抓住第五军的踪迹,能够挡住第五军犀利的进攻。而且,杨天奉的胆子也是越来越大,其突击距离也是越来越远。后来,杨天奉改变了第五军的配制,在俘获了敌人的大批战马之后,给每名官兵配备了两匹战马,这不但加快了第五军持续突击的距离,而且还让第五军的持续作战能力提⾼了进一倍!
如果说杨天奉是一只鹰的话,那么在他最初几年的征战生涯中,是一只被缚住了翅膀的鹰,是一只脚上栓着绳子的鹰,
本就无法自由的在天空中翱翔。而现在,束缚着他的绳索已经解脫,广袤无际的天空已经向他开放,那么,就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这只雄鹰展翅搏击长空,整个天空都属于这只雄鹰的。而在场战上,那么就是整个场战都是属于杨天奉的,只要有第五军的存在,那么,杨天奉的步伐就绝不会在敌人被彻底的击败之前而停下来。他在场战上获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的同时,也在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战争史上的神话故事!
m.Xz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