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好莱坞制作 下章
第1406章 当甲板灯打开
 然后在十月底左右上映。不管怎么说,《采访》都是一部小成本影片,十月份这个传统的淡季最适合影片上映。

 由于比较感的题材,华纳兄弟始终没有宣传过这部影片,影片的情节和内容也被杜克严对外传,如今影片距离上映时间越来越近,想要拿到不错的票房以及造成一定的轰动效果,必须要在宣传方面想办法。

 华纳兄弟的一间办公室里,只有杜克、道格·沃尔特和杰米·约翰逊三个人。“其实前期宣传没必要做太多的工作。”看着华纳兄弟的两位高管,杜克不紧不慢的说道:“想要引起轰动也不难。”

 道格·沃尔特缓缓点了点头。另一边的杰米·约翰逊则直接说道:“只要我们公开影片的题材和内容,很多人就会自发的替我们炒作和宣传,特别是北韩。”

 杜克提醒了一句“政治方面的因素你们也要衡量好。”“放心好了,杜克。”道格·沃尔特不在乎的说道:“我们会在乎北韩吗?”好莱坞电影根本不可能通过正规渠道进入北韩。

 而抹黑以及诬蔑北韩,在北美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都是一种绝对的政治正确,不过,杜克三人也很清楚,仅仅靠这一点就想让《采访》造成轰动,制造大笔的利润还是很困难的,后续还需要一些手段。如今互联网发达,黑客防不胜防,利用这两方面做些文章,对于华纳来说也不是难事。

 十月初,华纳兄弟在即时分享上面放出了《采访》的第一支预告片,全美乃至全世界顿时哗然。

 “今年秋天,詹姆斯·弗兰科和赛斯·罗将会试图暗杀金三胖。‘你们将要进入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金三胖的人民相信他说的每一句话。

 他不但能跟海豚说话,还从来不大小便…’”对白之后,是一段由南韩演员扮演的“金三胖”的特写:身穿制服、单手叉、嘴里叼着一大的雪茄“土豪气”十足。

 最具辨识度的,是金三胖的特有发型…偏分,向后梳,两耳以上修剪得很短…在北韩,这个发型被称为“雄心壮志”这段充满无厘头色彩的短视频预告引发全球互联网热捧,也成为即时分享最受追捧的热播视频。

 如同预计的一般,北韩方面主动站了出来,仅仅两天之后,北韩方面就站了出来,发表正式声明称,这是一种战争行为,如果美国政府允许播出该电影,北韩将果断采取应对措施。

 这份声明称“公然播出亵渎和暗杀北韩最高领导人”的电影预告片,这是一种“恐怖主义和战争行为”意在“颠覆北韩的国家制度”“侮辱了北韩的尊严”“为国际社会所不容”

 声明特别强调,北韩人民的美好生活与最高领导人的关怀息息相关。北韩常驻联合国的代表也表示,美国政府应该止发行《采访》这部电影,理由是“片中故事主线涉及到了暗杀金三胖”他认为允许制作跟发行一部涉及暗杀一个现任主权国家领导人的电影无异于支持恐怖主义,也是一种战争行为。

 当然,事先早有准备的华纳兄弟和《采访》剧组肯定不这么快,纷纷站出来回应。编剧兼主演的詹姆斯·弗兰科在北韩方面第一次提出抗议时在即时分享上回复称“一般来说大家并不会因为我一部电影就想杀我,除非他们花了12美刀先看完再说。”被北韩方面指为“二导演”的赛斯·罗在回应时也表现得很轻松:“北韩人经常干出这么滑稽的事儿…一部喜剧电影而已,能造成什么威胁?”整个西方世界都已经习惯了北韩方面的抨击和“威胁”

 在所有人眼中,北韩政府一向“雷声大雨点小”…就在这几天,北韩一家国家级新闻媒体发表评论抨击美国的军事行动:“形势很严峻,核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抨击已无用,只有无情的惩罚和铁拳,才能对美国起作用…”

 全世界也都拿这些言论当笑话看,在如今互联网集体狂的时代,别说是将北韩视为恐怖主义国度的西方世界了,哪怕是一直支持北韩的邻国,网络上也只是将北韩和他的政府当成用来狂的笑料,由金三胖衍生出来的表情符号。

 甚至充斥于这个国度最热门的几款网络社软件上,但北韩的抗议完全被忽视,华纳兄弟坚持影片按期上映。

 实际上,预告片也在北美引起了一部分争议,除了MPAA的分级制度,好莱坞电影业对于情节的设定主要依靠自律,但若电影情节中含有对现实中的人或实体的攻讦、影,就可能遭到对方的法律诉讼。

 而情节中如果有对某国现任领导人指名道姓的影,如刺杀等设计,则可能被认为带有恐怖主义倾向,正因如此,好莱坞电影中尽管连本国总统也敢“刺杀”但通常这些被“刺杀”的目标都是虚拟人物。基于此,《采访》中对刺杀对象的指名道姓。

 在遭到当事人公开表示不满后仍执意排期上档,都不免让人觉得是种“双重标准”…北韩如今是联合国正式会员国,金三胖是其法定领导人,对其进行“影人身攻击”被许可,显然奉行了另一种标准。

 特别是,现在和未来朝鲜都很难为好莱坞娱乐片提供任何票房收益,这也让这种“双重标准”执行得更理直气壮:当年卓别林拍《大独裁者》曾被迫更改片名。

 而米高梅的《赤黎明》1984年首拍“反派”是苏联,2011年重拍后上映前匆匆改成北韩,重要考量之一就是不想因这些“小事”得罪当事国的书迷,影响票房。

 而这种担心在北韩身上几乎不存在。比如,如今谁敢想任何好莱坞片商敢拿大洋对岸的领导人指名道姓的开玩笑么?***“北韩是敌人”在美国社会仍是种“政治正确”

 即便传统上左翼势力庞大的电影界也不例外,而北韩当局的抗议,也会成美国某些制片人乐于将这个设定送上院线的动力…更别说,对一部商业娱乐片而言,这样的风波是最廉价的宣传促销手段。

 “敌对国的一切都是坏的”这种意识形态和宣传方式也并非美国独有。在太平洋对岸,某种神剧热播的前提就是两国之间的民族仇恨,北韩电影中也不缺乏“美国角色”这些人物必然都是反派。按照杜克和华纳兄弟的计划,接下来该是一场自导自演的“黑客闹剧”进一步扩大《采访》的舆论影响力。

 然而,事情总是会有出人意料的发展。太阳沉入了海底,飘而来的海风少了点热,多了些清的凉意,解除了马里布海边的烦闷,偶尔从游艇上方飞过的海鸥,还会发出几声快的鸣叫,只是当甲板的灯打开,将四方照的通透的时候,这些鸟儿忙不迭的赶紧飞走。

 近四百英尺的公爵号游艇缓缓驶离码头,稍稍远离了海岸线,几辆狗仔乘坐的快艇从外围经过,却不敢过分靠近,只能用手中带着长焦镜头的相机,对准游艇那边不断按下快门,然后失望的离开。

 “该死的镭反拍摄装置!”这是狗仔们的怨念,却没有什么办法,那艘游艇的主人足够有钱,可以安装任何最先进的设备。游艇的主人还拥有权势,他们不敢过分靠近…那个导演和善的形象似乎还停留在昨天,但过往这些年发生的那些事情,在不断提醒着狗仔,如果惹火了游艇的主人,后果会有多严重,会有多可怕。  M.XziXs.CoM
上章 好莱坞制作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