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伤寒论 下章
辩脉法
 问曰:脉有者,何谓也?

 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也,凡病见脉者生,病见脉者死。

 问曰:脉有结者,何以别之?

 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结也,期十六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结也。期十四当剧。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

 答曰:脉不足,往从之;脉不足,往乘之。

 曰:何谓不足?

 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不足,气上入中,则洒淅恶寒也,

 曰:何谓不足?

 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不足,气下陷入中,则发热也。

 脉浮(一作微)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

 其脉浮,而汗出如珠者,卫气衰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脉(一云秋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结也。

 脉(一云夏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气(一云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一作纵)。脉,盛则促,盛则结,此皆病脉。

 相搏,名曰动。动则汗出,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脉浮大而濡,脉浮大而濡,脉与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

 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此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问曰:伤寒三,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

 答曰:此为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问曰:病脉,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

 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为和平,虽剧当愈。

 立夏得洪(一作浮)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自出者,明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问曰:凡病知何时得?何时愈?

 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中愈;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中得病,夜半愈者,以则解也。夜半得病,明中愈者,以则解也。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

 趺脉浮而涩,少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脉弦而浮(一作沉),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趺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硬,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气独留,心中则饥,热不杀谷,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著复衣,冬月盛寒,其身,所以然者,微则恶寒,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令气微,又大下之:令气弱,五月之时,气在表,胃中虚冷,以气内微,不能胜冷,故著复衣;十一月之时,气在里,胃中烦热,以气内弱,不能胜热,故其身。又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府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而不休,水浆不下,体形不仁,乍静乍,此为命绝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目闰 ,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此心绝也。吻反青,四肢习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又未知何藏前绝,若气前绝,气后竭者,其人死,身必青;气前绝,气后竭者,其人死,身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趺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不能作汗,其身必也。

 寸口脉俱紧者,法当清中于上焦,浊中于下焦。清中上,名曰洁也;浊中下,名曰浑也,中于,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中于也。中于,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痛、胚酸,所为中雾之气,故曰清中上。浊中下,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若卫气前通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不能作汗,其身必也。

 寸口脉俱紧者,法当清中于上焦,浊中于下焦。清中上,名曰洁也;浊中下,名曰浑也,中于,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中于也。中于,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痛、胫酸,所为中雾之气,故曰清中上。浊中下,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藏府,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气前通者,气厥微,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寒厥相逐,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俱厥,脾气弧弱,五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筑湫痛,命将难全。

 脉俱紧者,口中气出,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解;或到八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呕也;腹内痛者,必利也。

 脉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解。若脉迟至六七,不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解,病六七,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躁扰者,必解也。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为解也。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脉浮而滑,浮为,滑为实,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译文

 问:脉象有脉之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答:大体说来,凡脉象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为有余之脉,属于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的,为不足之脉,属于脉。凡病症出现脉的,这是正能胜,疾病向愈,预后良好;凡病症出现脉的,这是正不胜,多属危候。

 问:结证和结证的脉象如何区分呢?答:病人脉象浮而数,能饮食而大便秘结的,这是燥热实内结,名叫结。大约到第十七天,病会加重。病人脉象沉而迟,不能饮食,身体困重,大便反而结硬的,这是寒实内结,名叫结。估计到第十四天,病会加重。

 问:有一种病症,病人既有恶寒,又有发热,这是什么原因呢?答:不足则气得以乘之,所以发热;不足则气得以乘之,所以恶寒。问:什么是不足?答:以脉为例,假如寸口脉微,是为不足,虚则气乘之,盛则寒,就会出现如凉水洒在身上那样畏寒。问:什么叫不足呢?答:尺部脉弱,为不足,不足则气乘之,盛则热,所以就会发热。

 病人寸脉浮,尺脉弱的,是气浮于外,血虚于内。卫衰虚不能外固,所以汗出如珠;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所以产生筋脉挛急。如果病人脉沉的,是营气衰弱。营气衰弱的人,若再用烧针治疗,就会更伤营、更助热,产生发热和躁扰心烦的变证。

 脉象盛大好象车盖上拥的,是气偏胜所致,叫做结脉;脉象强直连连不断,如摸长竿一样的,是气偏胜所致,叫做结脉。脉象轻浮于上,状如汤上的油脂飘浮样的,这是气衰微的表现。脉象极其细小,状如蜘蛛丝一般的,这是气衰微的征象。脉象绵软无力,前大后细,好象漆汁泻下之状的,这是大失血后血脉空虚的征象。

 脉搏跳动缓慢,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结脉。脉搏跳动快,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促脉。脉促是盛所致,脉结是盛所致,这些都是有病的脉象。

 动脉是之气相互搏结,脉气不能贯通三部所致。如果寸部出现动脉的,为虚不能固外,就要汗出;尺中见动脉的,为乘,就要发热;假如既不汗出,又不发热,而见形寒畏冷的,这是三焦气受伤,不能通达于外的缘故。动脉的形态是脉跳快,仅见于关部,上下无头无尾,象豆粒般大小,摇动不定,这就叫动脉。

 寸部脉浮大而柔软,尺部脉也浮大而柔软,寸脉与尺脉相等同的,这是之气平和之象,名叫缓脉,是正常人和缓之脉。

 脉象浮而紧的,叫做弦脉,不过弦脉的形状端直,状如弓弦,按之不移动;而紧脉却形如转紧的绳索,按之移动。二者以此为辨。

 脉象弦而且大,弦而中取无力,这是气衰减的征象;大而中取无力,实即芤脉,是血虚的表现。气衰减生寒,血虚则脉芤,弦芤并见,这就叫革脉。妇女如出现此脉,多是产或崩下血之后;男子如出现此脉,多有失血或失的疾患。

 问:有的病先发寒战,既而汗出,汗后病就随之而愈,这是什么道理呢?答:这种病人脉象浮而紧,当是表证无疑,但重按中空,这又是正气不足的表现。正气不足,外出,势必与争,所以会发寒战。因为脉象浮,是正气驱于外,所以应当汗出而愈。假如脉象浮而数,重按不中空,说明正气不虚。正气充盛,足以驱气不能与正争,所以仅只汗出,表自解,而不会发寒战。

 问:有的病人不发寒战就自然汗出而病愈,这是什么道理呢?答:这种病人脉象大而浮数,表明正气旺盛,足可驱,所以知道不发寒战就可汗出而愈。

 问:有的病人不发寒战,也不出汗而自行病愈的,是什么道理呢?答:这种病人的脉象必然微弱。这是因为病中曾经发过汗,或经过涌吐,或经过泻下,或曾经失血,以致体内津亏乏,汗源不足,但是气也已衰,此时,只要能自趋调和的,就能既不发寒战也不出汗而自愈。

 问:患伤寒三天,脉象浮数而微,病人不发热而身上凉和,这是什么原因呢?答:这是病将解除的征兆,病解的时间,大概在半夜。如果脉浮而病解的,为正气驱于外,所以应全身畅汗而病解;脉数而病解的,为胃气旺盛,病人应当能饮食;脉微而病解的,是病已衰,所以一定会大汗出而病愈。

 问:诊察疾病要想知道是否痊愈,应当怎样判断呢?答:如果寸口、关上、尺中三部的脉象大小、浮沉、迟数相等,这是平和之象。此时,虽然有发热畏寒等症状没有解除,病情似乎较重,也会痊愈。

 老师说:病人在立夏出现洪大脉,这是夏令本应见的脉象。此时,如果病人出现身体疼痛重者,必须用发汗法治疗;如果第二天身体已经不疼不重了,那就不需要发汗了;如果全身畅汗的,到第二天病就会解除。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立夏季节见脉象洪大,是夏令本脉。脉能应时,表示正气充足,能够顺应时令变化,所以知道病当痊愈。其它季节的脉象也可以类推。

 问:有些疾病,根据起病的时间,怎样能预知病愈的时间?答:假设半夜得病,第二天中午可以痊愈;中午得病,到了半夜也会好转。这是因为,中午为,半夜为不和得就会调和,所以中午得病半夜就会解除;不和得也会调和,所以半夜得病,第二天中午可愈。

 寸口脉浮的为病在表,脉沉的为病在里,脉数的为病在府,脉迟的为病在脏。假如出现迟脉,这就是病在脏。

 趺脉浮而涩,而少太溪脉正常的,主病在脾,依理应当腹泻,根据什么知道的呢?如果脉见浮而大的,是气实血虚,现在趺脉不是浮大,而是浮而涩,可知是脾胃虚弱,所以应当腹泻。这里所说的少脉正常,是指少脉弦而浮,这是少经气调和之脉,所以说少脉如常。如果少脉反见滑而数的,则为热内郁,应当出现解脓血大便的症状。

 寸口脉浮而紧,浮为风外受,紧为寒外束,浮紧一并出现,为风寒侵表的征象。风就会伤卫气,寒会伤营气。营气卫气都病,就会出现骨节疼痛,这是风寒袭表,经气不畅所致,所以应当采用发汗法治疗。

 趺脉迟而缓,主胃气调和无病。如果趺脉浮而数,浮是胃气受损,数是脾气被扰,这些征象就是脾胃两伤。这并不是脾胃原来虚弱,而是医生误用下法造成的。误下致脾气损伤,营卫之气内陷,故数脉变微,而脉浮仍在。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所以大便硬,得嗳气症减;其脉仍浮,主气独留胃中,所以腹中饥饿,却不能消化水谷,热,口渴。如果数脉转为迟缓,并与病前脉的至数相同,同时知饥能食,这是脾胃功能恢复正常。如果病人脉数始终不去,为热稽留不去,时间久了,就会生恶疮。

 老师说:病人脉微而涩的,这是医生误治所造成的病变。由于误用峻汗药发汗,致气虚弱,又多次用峻泻药攻下,又损伤,致俱虚,所以病人畏寒,接着又发热,并且发热畏寒没有休止,夏天天气炎热,却想多穿衣服,冬季天气寒冷,却想身体。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俱损,气衰弱就畏寒,血不足就要发热。五月的天气正值盛夏,气趋表,里微弱,不能胜寒,所以想多穿衣服;十一月正值冬令,气内潜,气内弱,不能胜内热,所以胃中烦热,想减衣体。此外,病人尺部脉迟涩,更是营血不足的有力证据。

 脉象浮而大,浮为气在表,大为实。脉浮而心下硬满,可见两种情况:如果热内结成实,而有便硬等证的,当用下法治疗,不可使用发汗法;如果里实未成,病势偏于表,则当先用汗法,不可先攻里,也不可用渗利小便法。因为小便多,津更伤,大便就会燥结。表证宜汗,如果汗出透,随汗,就会热退病愈;如果汗出不透,则热不得,津受损,就会导致大便困难。如果出现迟脉,迟脉主寒,攻下法就须慎用了。

 脉象浮而洪,身上汗出如油,气不止,汤水不进,身体麻木不仁,失去知觉,神情忽而安静忽而躁扰,这是频临死亡的脉证。要想知道哪一脏的脏气先绝,可以根据其它症状进行判断。假如汗出头发润而又气不休的,这是肺气先绝;如果热独盛,肤如烟熏一样,并伴有两目直视摇头的,这是心气先绝;若口青紫,四肢震颤、摇动不休的,这是肝气先绝;如果口的周围呈青黑色,冷汗淋漓,皮泛黄的,这是脾气先绝;如果大小便失,言语狂,两目直视的,这是肾气先绝。另外,对某一脏来说,又有先绝或先绝的不同,这可从死后的表现判断。如果气先绝、气后绝的,这种人死后,身体必发青色;而气先绝,气后绝的,身体必然出现红色,而且腋下及心窝部仍然温暖。

 寸口脉浮大无力,浮为气虚浮在外,大为中虚有寒,浮大相合,则里寒盛而虚外浮,其证属虚。医生却反用攻下之法,这是严重的治疗错误。误下后气更虚,里寒更甚,里寒凝滞,肠道气机受阻,就产生肠鸣,医生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反而使用饮冷水的方法,来发其汗,使得水寒之气相搏结,因此,就发生了气逆噎的变证。

 趺脉浮,浮则为虚,虚则胃中不和,胃虚气逆,所以发生气逆而噎的症状,如果脉象滑的,为胃虚寒饮内停之象,寒饮上逆,就会出现呃逆。这都是医生误治的过失,他们用治实证的方法治疗虚证,对于空虚之证,反而使用攻逐实法来劫迫血,致使胃气虚竭。如果脉浮而鼻中干燥的,势必会出现鼻孔出血。

 凡是脉象浮数的,一般多见于表证,当有发热、畏寒的症状。如果还伴有身体某一部位疼痛,而且饮食和正常人一样,这是局部将患痈肿的表现。

 脉象浮而迟,颜面发热红,同时伴全身发冷颤抖的,到六、七天时,应当汗出而愈。如果没有出汗,反而发热的,那么,病愈的期就会延迟。这是因为,病人脉象迟,这是里不足。里衰虚,不能蒸化津作汗外出,郁肌表而不得解,所以发热无汗并必伴皮肤瘙,于是,病愈的时间就必然延长。

 寸口脉三部都呈紧象,寸部脉紧,是雾等清中于上焦,尺部脉紧,是水等浊中于下焦。由于雾轻而清,飘浮在上,伤人多伤上焦,故谓之洁,谓之清;水重浊而沉,伤人多伤下焦,故谓之浑,谓之浊。清伤上伤表,就会出现发热、头痛、项强、痛、腿酸等表证;浊犯下犯内,就会出现心中寒栗,足膝发凉、大小便失等证。这些都是因为表气虚弱,里气不能内守,外得以乘虚侵袭所致。无论是病乘表虚而外入伤上,或乘里虚内入伤下,均可造成三焦混乱,表里内外不得通调。如果上焦气郁滞不通,内热熏灼于上,就会引起口腔和牙龈糜烂。如果中焦不调,就会影响脾胃运化机能,导致胃气上逆,脾失运化,营卫之气的生化和转输受到破坏,营卫之气不能通调,血脉也就不畅了。此时,倘若卫气先得通畅,内郁的热随卫气外,小便必然黄赤,或经络,或脏腑,凡热经过之处,由于热熏灼,就会发生痈肿;倘若营先得通畅,那么,卫气就会虚弱,无所使,卫外不固,外得以内入,里气与之抗争,就有打嚏、声音混浊难出、咽部梗等征象。如果外受的寒气与内在的逆气相搏结而不生热,血被热迫,就会出现大便下血如猪肝的症状。如果俱竭,中焦脾气衰败,使体于下,下关不固,就会出现大便次数频繁而有后重感,脐腹部拘急绞痛,这时生命就很难保全了。

 脉寸部和尺部都呈紧象,同时出现鼻涕,用口呼吸,口干燥,身体倦曲而卧,足冷、舌苔滑等症,这是表里俱病、虚实混淆,既有寒郁闭肌表,又有虚里寒。当此之时,治当思明辨,分清表里之偏重,妥善处置,切勿随意投‮物药‬。假如病人畏寒发热,有恶心想吐的感觉,这是表寒偏重,病势偏重于表,治宜解表为主,兼顾其里;如果病人腹痛,腹泻,又是里寒偏甚,里证为重为急,治当先救其里,后治其表,或温里解表兼施。病至七、八天后,如果出现微发热而手足转温和的,这是正复退、疾病向愈的佳兆;若反而发大热的,这是正衰盛、虚外越,病就比较难治了。

 脉寸关尺三部都紧,并出现呕吐,腹泻,是寒内盛之象。如果脉紧不解的,知气仍盛,其病未解;如果紧脉已消,脉转和缓的,是退之象,其病将要解除。如果脉象由紧转迟,到了六七天,不想吃东西,这是续发水饮内停之病,其病未解;如果食欲恢复正常的,是中恢复,水饮得去之兆,其病向愈。病至六七天后,如果寸口、趺、少三处脉都至数如常,同时出现心烦厉害、牙关紧咬不能说话、手足躁扰不安,这是正争、病将退的佳兆;如果病人脉象调和如常,出现心烦异常、眼胞微肿、目黄的,也是病将愈的征象。

 脉象浮而数,是风伤表的脉证。浮为风在表,数为卫不足。风属盛于表,故而发热;卫不足,不能温分,所以畏寒。卫不足,复为风寒所束,所以身体就象冷水浇洒一样怕冷。

 脉象浮而滑,浮主热在外,滑主气盛,浮滑脉并见,为热亢盛之象。如果病人的脉象由浮滑转为数疾,并见发热、汗出而不解的,这是热亢盛至极,气血运行失去常度,行将枯竭,病情险恶。

 伤寒病,咳气逆,若见脉形散、以及大骨陷下等形损之证的,是元气将散、脏气将绝的表现,属于死证。  M.xZIxs.COm
上章 伤寒论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