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跟随曹操 下章
第五卷第一章 “隐居”的诸葛亮
 在曹袁两家对峙于官渡的时候,荆州境內还是一片=城外二十里的隆中,葛亮正在竹林中悠闲地煮茶,⾝边陪着的便是新娶的夫人⻩月英。/

 ⻩月英是⻩承彦的掌上明珠,长得并不怎么漂亮,但是很聪明。我很丑但是我很聪明,甭说是放到古代,就算是放到现在这样的夫人谁敢要?可是诸葛亮不但娶了,而且夫琴瑟相合,感情甚好,说起来也是一段佳话。

 诸葛亮此时虽然家庭已经败落,但是他祖上诸葛丰曾担任过大汉司隶校尉,⽗亲诸葛做过泰山郡丞,新近投奔的叔⽗诸葛玄也做过豫章太守,称得上是官宦世家。而且他⾝长八尺,容貌甚伟,仪表堂堂。自弱冠以来就与友人徐庶等一起学习,后来师从⽔镜先生司马徽,并跟着他认识了不少学之士。所以诸葛亮一传出要择的消息,他家不能说是人头攒动,也是热闹非凡。

 当时⻩承彦也听说了这个消息,有一天就独自留下诸葛亮,悄悄问道:“孔明啊,听说你要择,我家中女儿甚有才华,不知道你瞧不瞧得上啊?”

 诸葛亮一听,便起了‮趣兴‬,他那时还有点曲⾼和寡的意思,对自己只有几个老头子做聊天对象的现象非常不満,十分‮望渴‬找到一个红颜知己。所以诸葛亮不问相貌,不问女红,就对⻩承彦说道:“先生的女儿,肯定聪慧过人!我只担心自己的才华不够,一直不敢⾼攀,也不敢向先生提亲。既是如此,还请先生将她许配于我。”

 ⻩承彦一听特⾼兴,马上就点头同意了。于是几天后,诸葛亮就把⻩月英娶回家中,等到拜堂成亲掀起了盖头以后,诸葛亮才现她头⼲枯、⽪肤黝黑,长得也就是中等⽔平,十分失望。不过当与她攀谈过后,诸葛亮却十分欣喜,两个人特有共同语言,这才是我的知音良伴!

 不过世人又不知道这⻩很有才华,只知道诸葛亮娶了一个丑媳妇,纷纷以此做笑话取乐。乡里闲人甚至做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所以说乡下人见识短,本就不知道荆州当时的形势。

 那时候天下,唯独荆州一地太平。‮国全‬各地的文人儒生都涌向了荆州,襄一度成为‮国全‬的文化和学术中心。后来郑玄在并州晋讲学,才从襄分走了部分士子,可是晋毕竟远离中原,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在襄待着。后世有记录说:“五载之间,教化大行”、“负书荷器自远而至三百余人”、“关西、兖州、豫州学士归盖有千数”嘴上无⽑的诸葛亮,在这千人之中如何脫颖而出呢?

 诸葛亮深知=时在襄说话算数的主要有三方面地力量:一是掌握地方‮权政‬的‮员官‬,刘表就是他们的;一是当地的豪门望族,主要代表就是蒯家蔡家;还有一股力量就是当地的名士,代表人物就是庞德公、⻩承彦、司马徽等人。

 庞德公等名士之所也能够成为一方面的力量,这是由东汉末年的推举制度所决定的。当时,曹、曹铄那里任人唯贤,刘备那里实行九品中正制,而荆州仍然实行大汉的推举制,而这个推举权就掌控在这些名士手中。

 谁被这些个名士赏识。谁就会被举给地方‮员官‬。有了做官地进⾝之阶。所以这些名士地分量很重。

 诸葛亮是个聪明人。聪明人知道如何能迅速安⾝立命。他随从叔⽗来到襄后。很快就和襄地这三股力量都建立了联系。诸葛亮地两个姐姐先后嫁给了襄名士庞德公地儿子庞山民和中庐大户蒯棋。他自己娶了襄名士⻩承彦地女儿⻩月英。而刘表和⻩承彦都是襄豪族蔡瑁地姐夫。这样一来。诸葛家族便搭上了以上述三股力量为~线、以姻亲关系为纬线地关系网。

 诸葛亮有没有利用这层关系以后地史料并没有相应地记载。但曹铄知道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才出山地。所以对他地关注也不多。曹心想只要南下新野时注意不中了火攻之计。俘虏诸葛亮只是时间问题。所以看到锦⾐卫上报地诸葛亮与名士、权贵往来频繁地‮报情‬只是笑笑。把所有地精力全都集中到官渡之战中。

 (感谢古尔丹之手地月票和打赏。多大家地支持。)

 而诸葛亮确实没有用这些关系来为自己换取一个官职。他比较好地利用了这张关系网。拜名师贤友。但是却没有趋炎附势被它粘住。

 他深知虽然爱民养士但是却没有霸主之。所

 亮在与他保持密切联系的同时,又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超然的姿态。诸葛亮不时在刘表与幕僚分析局势的时候揷上一句自己的见解,往往令刘表等人茅塞顿开;但是等刘表问得急切,诸葛亮却在众位谋臣嫉羡的眼光中故意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时不时用⻩月英为他制作的鹅⽑扇挡住自己的神情,以防自己鄙夷不屑地表情被刘表等人觉。

 时间久了,鹅⽑扇便成为了诸葛亮的独家专利,成了他⾝份的重要象征。

 除了参加时政探讨会以外,诸葛亮最重视的还是学习,此时对他影响最大、教诲最多的便是庞德公和司马徽。

 庞德公是荆襄地区六大家族中间一支地家主,也是襄城內外名士的公认领。他耕读于山野,与老相敬如宾,悠然自得。而且这庞德公坚决不做官,他深知不做官自己便是德⾼望重地名士,做了官便是荆州州牧府中的一员老吏而已。所以不但地方征辟他不去,就算是刘表亲自来请他,庞德公也百般托辞。

 据说有一天,庞德公正在田里劳作,刘表亲自来访,两个人就在田里谈起来。刘表说道:“一个人不做官只保全自⾝,怎么能够用自己地学识去保全天下呢?”

 庞德公笑了,他回答也很有意思:“有一种叫鸿鹄地鸟,筑巢于⾼林之上,这样他到晚上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全安‬的地方来栖息;有一种叫鼋⻳的动物,掘**于深渊之下,卫队就是⻩昏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地方来休息。物各有所求,人各有其志,保全天下这样的大事,还是留给您这样的豪杰吧。”

 刘表不甘心就此离开,于又接着问他:“先生您辛苦地耕种在田间,却不肯做官领取俸禄,那么,等到您百年之后,您准备用什么留给子孙呢?”

 庞德公抚须笑“当官的人都把危险留给子孙,我却把躬耕苦读、乐业留给他们。只是所留下的东西不同罢了,不能说我没有留下什么东西。”

 刘表见劝不他,只好就此离去。庞德公也不再继续摆样子留在原地⼲农活,连忙将这些话语整理成词句,仔仔细细认认真真书写下来,摆在自己的客厅里,让来访的士子都能够看到。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庞德公德⾼望重的形象便深⼊人心。

 司马徽的⽔平就差点,他不擅长给自己造势,只知道和宋忠专心治学,倡导务实的学风,在当时虽然颇具影响,却比不上庞德公的名声大。不过司马徽也有一个強项,他擅长给别人造势,号称“清雅而有知人鉴”再加上庞德公还友情赞助他“⽔镜”称号,于是时人称他为⽔镜先生。

 在这样两位名师的指导教育下,葛亮的学识突飞猛进,也得到了自己老师的器重和充分肯定:庞德公称他为“卧龙”司马徽称他为“俊杰”不过有了名师并不能够自満,诸葛亮还要寻求良友,当时‮国全‬各流落到襄的学士数以千计,诸葛亮虽然没有过多接触,但是为了了解‮国全‬各地的局,他接触的人也为数不少。

 从这些人中,诸葛亮找到了自己的知,有屡闻得失的诤友,有远见启慧的益友,有处兹不惑的贤友。正是这些人成全了诸葛亮,让他视野进一步开广,学识进一步提⾼,让他精通儒法、老诸子‮家百‬,从这些学说中昅取营养,领会各家学说的精神实质,兼并收。这样以来,他师古而不拘泥于古,遵从而不盲从,相信而不密信,经世致用,不读死书,终于学识大成。

 就这样,诸葛亮在隆重躬耕苦读,他的这种生活不是看破红尘的隐居,不是去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逸士生活。他没有那份超然,也没有那份浪漫,更没有那份悠闲。他只是为自己寻求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环境,避开了尘世的⼲扰,远离了都市的喧嚣,躲避了一切不必要的应酬,潜心钻研学问,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积蓄只是与本领。

 而隆中正是他选定的地方,此处山不⾼而秀雅,⽔不深而澄清,地不广坦,林不大而茂盛,正是读书修⾝养的好地方。更重要的是,此处距离襄城仅仅二十里地,走出山林不远便是穿襄城而过的汉⽔,出门访友非常便利,所以诸葛亮就此“隐居”等待着自己的机遇,也在不停地为自己创造着机遇。  M.XziXs.CoM
上章 跟随曹操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