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囚徒
(一)苏翁
历史的囚车辗过一代又一代,若大的地地上车辙痕痕,望着远逝的囚车,移步前去,猛然惊悚,坐着的竟是东坡居士!他们到底何罪之有?民族的不幸还是让他们背负着踉跄前行…
记得在《雪堂记》当中“客”曾向苏子问道“子世之散人耶?拘人耶?”通过辩论,苏轼表明自己即非专嗜佛道以致向往做方外之士的“散人”也非囿于儒家传统观念而“趑趄于利害之途”的“拘人”而是超越了这两种人格,建构起了“由人格。”
这种人格的特点是注重自我索,任其自适而又观照现实。这种人格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对后世的影响尤大,就连王国维也说:三代以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其人格的魅力之处主要体现在:无论顺境还是困境,他始终关心民瘼,勤于政事,表现了儒家的坚毅、执着、舍生取义的精神。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又能像道家那样超越生死贵
像释家那样以平常心对待世上风云,形成自己的生活范式。
公元1101年,在岭海和海南度过了七年的贬谪生涯的他终于得以生还,在路过金山寺时,他对自己的一生作了这样的总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但是在黄州时期的他,主观上是
做“忠臣”而不得,
做隐士而不能,他却没有在仕、隐之间苦恼徘徊,从而免于落入非儒即道或儒道相济的传统人格的窠白,而是走向内心,发展自我。他自已在黄州以前写的《灵璧张氏园记》中也曾说到: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仕途失利便倾向佛道,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其在本后论,本体论,宇宙观等形而上学方面,主要接受的便是佛道两家的影响,但在社会政治方面,主要体现的还是儒家的思想特征。也就是说在处世方式上,他往往是理智上倾向儒家,在情感上倾向佛道。
仕人往往在儒道佛三家思想中,找不到重视感
生命,只对生活作情感体验的理论依据,而苏轼却融汇三家,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他
收了儒家执着现实的一面,扬弃了其追求功利的一面;
收了道家的通
旷达,追求心灵自由的一面,扬弃了其懒散无为的一面;收了佛家感悟人生,追求心灵超越的一面,扬弃了其否定人生的一面。从而他做到了对儒家的现实功利、道家的化入自然、佛家的彼岸解
均无所待否弃了生活的终极目的,使生活中的事件不是有序的排列和积累,而是直指心理本体现象,这样的人生意义就是在于人生过程。
苏翁对生命本体的探索导向了他对现实的超越。这种超越是在向现实回归时,以自己特有机制,把儒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穷则独善其身”;道家的“任其性命之情”和“齐一万物”;以及佛家的“四大皆空”、“万法平等”等易于导向消极的思想赋予了积极的内容,将其作为一种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显扬自我的理论依据和精神支柱。其参禅悟道并非为了超凡入圣,而是为了撷取
华,构建新的人生准则,正如他自己在《雪堂记》中所说得那样“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其把“任
逍遥、随缘放旷”这种任真
的自由生活看作人生的最高境界。当然这种思想也就开启了他在岭海时期的“思我无所思”、“吾生本无待”的人生审美先河!
当你还苦于人生路徘徊无助,无法释怀之时,不妨读读苏子;当你觉得现实的困境压抑难当,绝望前渺茫依稀之时也不妨读读苏子!囚车带走了一位哲人,一位诗人,一位大师,但留下了他的文学界衣钵、生活释则!读着读着便心绪起伏,再也抑不住内心的
动,在那首《定风波》诗句、微颤的笔端下写下:有一种眷恋泪水般晶莹,有一种记忆阳光般温馨。多少岁月像滔滔江水逝去,多少往事如渺渺
梦消隐!
(二)杜甫
在乾坤中
特独立的诗人,因为秉受着天地的清气,所以能夺造化之功,集人文之全美。
“国破山河在,城
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
不胜簪。”渗透着爱国的血诚,对着三
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无休无止的战
,情绪更加低沉的诗人,面对家国之恨,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加强烈地感受着内心的荒凉与落寞。早在此前,
感的诗人在安禄山反叛之前就不无忧虑,屡屡形诸篇什,一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足以显现: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岗裂。天衢
峥嵘,客子中夜发…朱门酒
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沿途看到百姓不堪诛求之苦,时时听到全国各地叛
的消息。诗人笔下的这不仅忧君不明,更忧
臣、佞臣误国。对于当时军兴调发急,民情怨哀深,惨不忍睹的种种情况,其以如椽之笔描绘出这些可歌可泣的画面,
含了他对士卒、百姓备受苦难的同情之心和对当时统治及时代的混乱的憎恨之情!生活在那样的不幸的年代对诗人来说却又是幸运的,他从一代文化艺术的高度成就中
取了丰富的营养,又从同时代人的远大抱负和活跃思想中获得了进取的信心,更让他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兴衰。是此“诗史”当之无愧!他的诗能使读者“知其人”、“论其世”起着“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他处于干戈扰攘、国困民疲的时代,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生活折腾了他也成全了他,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当代统治者的罪恶。正因为如此诗人才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县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树立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百世楷模,同时也为中国的诗歌艺术树立了沉雄博大的标准。
儒家曾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儒家曾有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不管在位与否,都要谋其政!尽管“身已要人挟”然而他却说“拔剑拔年衰”尽管“万国尽穷途”“处处是穷途”然而他却“不拟哭穷途”“艰危气益增”汲早素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淳”的他又怎能对此只是说说而已呢?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却发出了这样的宏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他宁愿冻死来换取天下穷苦百姓
m.Xz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