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日本臣服(一)
第四百五十二章日本臣服(一) 对日本人已经十分了解的詹会龙很清楚,这个怪异的民族素来畏强凌弱,只要你足够强(当然得让日本认识到这一点,光有实力却不为人所知,也是不行的,反过来却是成立的,不过也不可能吓住日本人太久,再会伪装也总有
馅的一天。),就算对他们再不客气,日本人也不敢有所怨言。何况岳云战前受了不应有的冷遇,现在
一下也没什么不可以,因为这次重大的胜利是他和他的部下带来的,胜利者有点特权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按理说,大胜之后正是痛打落水狗的好时机,但这样做对大宋的利益并没有太大的好处,目前大宋并没有余力占领高丽(朝鲜半岛苦寒贫瘠而又人口稠密,价值远不能与资源丰富的南洋相比,目前大宋地广人稀,向外扩张的动力其实并不大,要不是因为赵旉一直在上层推动,恐怕连南洋攻略也不知道会拖到什么时候,因此宋人对这块土地自然没有太大的兴趣,即使是条件稍好的半岛南部也是一样,何况目前大宋可用的机动兵力实在不多,特战大队这五千人派出来已经差不多是极限了。),而如果大宋不要,那么结果只会是为人作嫁衣,便宜了日本人。赵旉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对宋军取胜之后该怎么办早有指示,岳云现在对日本人先前的态度依然耿耿于怀,就更要坚决执行命令了。
按照赵旉的密令,岳云先从日本君主“天皇”的称号开刀,先假装不知道此事,而在“无意”中听到翻译后“
然大怒”道“‘天皇’乃是我华夏上古圣君之名号,我大宋皇帝陛下挽狂澜于既倒、开远迈汉唐之空前盛世,尚不敢以此名号自称,日本地处偏远,不过一省之地,区区小国之君,焉敢如此悖逆?”
平清盛等
军的主要将领闻言无不惶恐,但还是硬着头皮辩解说,日本“天皇”这个汉字翻译是隋唐时就定下来的,即使连大唐时期的中国皇帝也没有对此表示过异议,宋朝建立以后,包括现在建康那位“中兴之主”在内的历朝皇帝也没有对此与
方
涉,现在宋
两国亲若兄弟,为什么要因为这个早就约定俗成的翻译名词闹得不愉快呢?
岳云以前听赵旉讲过此事的由来,他心里明白,这都是因为以前中国没有强大的海军,对这个远隔重洋的岛国无可奈何,只能坐视其“夜郎自大”罢了,现在大宋有了足以攻击日本的强大海军,自然不愿再让他们猖狂下去。虽然考虑到大宋的国家利益,朝廷并不想与日本就此反目成仇,但也决不会允许其继续妄自尊大下去。
不过也好在赵旉早就对日本留了个心眼,在与日本正式建
后,回书中都将日本天皇称为“日本国王”日本人国力不济,没有争辩的底气,又以为大宋皇帝是不了解日本才弄出这样一个大乌龙,所以并没有太过在意,两国之间的国书就一直以日本写“天皇”、大宋写“国王”这样不伦不类的方式扯皮到了现在。要不是这样,如果大宋朝廷在国书中也用了“天皇”这个名称,现在岳云就没有理由再拿这个问题开刀了,否则要么就是岳云欺君、要么就是赵旉失信。
正因为北宋时期并未与日本建
,而几年前正式建
以后也没对“日本天皇”这个名号予以公开认可,所以岳云现在找起碴来就显得底气十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日本虽然僻远,但日本的子民,亦是当今天子的臣民。我大宋皇帝陛下仁厚,不
因此令他老人家的日本臣民卷入战火受苦,所以才没有计较你们不敬的言辞,但我岳云身为朝廷大将,见到这样的悖逆之行而视若无睹,那就是不忠”
平清盛摄于宋军的强大,心里已经打算妥协,但碍于面子,迟迟没有开口。而岳云则根本不打算与其纠
不清,直接给出了两个解决方案,一是直接以天皇的
语音音译成汉字,作为日本君主的汉文名称,由于实在凑不出体面的汉字组合,直接就被排除;二是天皇恢复隋朝以前日本君主上表时的旧称“大君”由于这个名号有着历史的渊源,而且听起来也比千篇一律的国王要威风一点,再说如果硬要抠字眼的话,按照日本人的观念“大君”也未必就比不上“天皇”尊贵(按照
语的理解,天皇=天子,倒是在汉语中理解起来更加尊贵一些,未必就比得上可以理解成是“大皇帝”的“大君”不过赵旉之所以要改掉“天皇”这个称谓,本就主要基于中国人的立场,至于日本人如何yy,他才懒得管呢。),所以不敢拒绝岳云要求的
方最终选择接受了这个方案。
由于日本天皇现在的权威大不如前,所以平清盛他们这三家势力谈妥后,便完全能够作主,大不了让点领地给皇室作为
换,而他们三家也不会吃亏,完全可以向其再要几道诏书,讨到大义名分,从中小藩主那里取得补偿。
但是岳云随后又提出日本必须向大宋称臣的要求,则令包括平清盛在内的所有
方高层人士都十分为难,不管是公卿、武士还是僧侣。不答应吧,他们实在是提不起与大宋开战的勇气;答应吧,又畏惧
后史册上的骂名。然而,当岳云表示大宋可以为此放弃对高丽的领土要求(这在
方看来就是允许其独
高丽土地的暗示,但最终解释权仍在大宋手里,而这一点以日本人的智商是意识不到的…)后,日本各大势力的领们立刻就统一了意见,骂名虽然可怕,可是大片的土地更
人(尽管高丽在宋人眼里只是贫瘠无用的废地…)…
M.Xz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