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和照相机
我没有资格论述光学,仅在中学学过这门物理学的一点入门知识,只是对‘光’有个人想象。想象而已,属于自言自语。
照相机,绝对是复制物象的科学仪器,其准确
,不容置疑。一架象素很高,分辨率很高的相机,在人造卫星上,可以拍摄地面的建筑设施,和地形地貌,远远超过人眼视力所及的距离。气象卫星拍摄的云图海图,能包罗万象地把地表的自然灾害,都色彩鲜明地展示出来,对于科学家,是数据,作结论的依据;对于常识外的人,是科学奇迹,智慧的结晶,可以接近于‘神’的预言。
老鹰,在半天云彩眼里盘旋,一对贼亮的大眼睛,能够扫描空中的飞鸟,地面的兔子,水波下的游鱼。它那一双不眨眼皮的眼珠,不仅能判断出形体,还能判断出移动速度,飞扑而下,可以抓住飞行的鸟,逃奔的兔,速潜的鱼。凭老鹰那核桃大点儿的脑子,真比人脑灵得多,脑子指挥翅膀爪子的神经系统反应,敏捷而准确。这一点,人须向老鹰学习。人,一旦学会了老鹰,则不仅双眼,连双爪和翅膀,也如同老鹰,那时,老鹰就会绝迹了。
仿生学,就是:人看了动物的特
,而效法动物形态行为的一种科学。科学,让人明白:高等智慧的人,在进化中,没有全面向其它动物学习演变,而变得动作笨拙。于是,造成今天这种:只会两手抓,两脚走的动物,无奈,只好发展脑子,从研究自然科学入手,读很多书,做无数实验,寻找可用规律,从新学鸟飞,到学行星出轨。
人,所以有今天的微观和宏观世界的模型,主要靠了眼睛的功能:视力,来加强思维判断与决断。
眼睛,照相机的
母,
与金属的一对母子,结构原理一致。不可否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相机,比眼睛优越处是:记忆瞬时形象,可以很长时间保留查阅,而原形毕现。这一点,眼睛留影于大脑,就没有相机留影于电脑具有几乎无误差的优越
。
相机,却没有人眼睛那种:保持形象的绝对不变形
的瞬时印象;而且,相机的远距离摄影,远远没有眼睛对于空气透明度的穿透力强。即使是
雾天气,人眼判断人形与动感速度,远远比相机准确。拿眼睛看到的模糊形象,与相机拍照的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形象比,人眼,可以认定张三李四,而照片难认清。为什么?因为人眼的分辨率要比相机高得多,而且,加工象素的人脑,要比电脑显示的象素高得多,何况,人脑加工的,绝对不止是光点。
列举相机老鹰人眼的例子,我要想象什么?我的想法是:科学的数据,没有人脑里的数据的灵敏度/灵活
/判断力高。即使使用当代电子探测装置,也只是一种人脑分析判断的辅助工具而已,决定瞬时行动的指令,还是在脑子里,也就是所谓的‘主观意识’。(不必给我列举雷达/预警飞机/制导导弹/飞船卫星着陆等先进设备了,操作它们的关键时刻,在于控制者的脑子判断力)
这,并不决定我鄙视科学的发明创造或者科学的理论,相反,我非常重视科学,哪怕是科学的假设,并被以后的实践证实是错误的,它本身,就是从多角度认识事物。这便是当今提倡开发
叉与边缘科学的原因,边缘
叉的地带,恰恰是思维意识的综合区域,不依任何单方面数据为依据来决断事物实质。
科学家,
足并骄傲于某一条线上的成就,是窄视的;
足于多条线上的成就,是盲目的。现有的科学知识,仅仅不过从上帝门
里,走
出来的一点点小把戏而已。人类真正作地球的主人,是耗尽智慧而不可能的事情。相机,无论高级到什么程度,永远达不到任何动物眼睛的接受与判断力,更不要说人类的眼睛。玩一点科学,多一点玩具,增添一点乐趣,这是科学的主要用途。
科学,远没有,也绝对不可能有,认识生物头脑里思维的能力。科学是思维的奴仆和工具,而绝对不会:思维是科学的奴仆和工具。科学,现在将来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奴役人的有效手段。甘愿为奴者,不算数。而今天的人们,正在想着用所谓科学,来奴役他人:谁占有的科学成就多,就必定会成为他人的主人。
人们不
要拿现实来说事:科学的强大,标志着国力的强大。
不错,一个强大科技之国,能够轻而易举地摧毁一个愚盲的国度。那只是科技本身的对比而已。意识,并没有被摧毁。科技,已经让科技强大的人们,认识到:意识是不能摧毁的,所以,已经从地域的奴役,变成了人治的奴役,人治的奴役,又正在转化为意识的奴役,那就是:主观意识上的主奴概念。这一点,可以说:还没有多少人意识到:也是不可能的。
用科学技术,改造一下局部环境条件,确实不错;用科学技术来主宰他人,注定不能长久,就如同一个机器人男
,与一个生物人女
去结婚,生不出来后代一样。日本,曾经制造过女
机器人,其形象与触感,几近真人。据说,可以解决一些男
生理需要,并免除各种传染病的威胁。不过,日本尚未发明会播种的机器人,那一天,可能会有,并会受到许多科技精英的赞赏,也许!
算卦的,好显示自己知前三皇后五帝,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够预卜吉凶,指示行动。有学问的都会‘呸’的一声,予以否定。确实,卦先儿,都是胡猜
攥满口编瞎话的能手。卦先儿对于官星财运婚姻寿数的预言,绝对是瞎掰。但是,卦先儿对于求卦人家里的私事的猜测,绝对比任何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电脑软件专家们,有更确切适当的判断与理谕。
最微妙的科学,不在实验室里,在经验丰富的人心里。科学研究,是为主观意识服务的。数据,只能补充丰富经验和调整主观意识。
唯心与唯物,应该互补,实际上,正在互补。
人的脑子里,有许多种智慧情感的光闪烁,它们,通过眼睛
出来。这种现象,是任何科技发明所不具有的功能,一部小小相机,更不在话下。
M.Xz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