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血 下章
第二章军器局(二)
 看出皇帝的不満,陈瑞解释道:“皇上,火构造精巧,共有数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不能马虎,稍有偏差,整支火便报废,要先产出十支合格的火绳,光是报废的火差不多也要十支,这还是要有五年以上经验的老工匠,如果不⾜五年,报废的火更多。”

 王福打量着手上的这支火绳,确实是非常精巧,光滑的木头侧面上光是铜部件就有七八个:机座、待发面、击锤轴、火绳击锤、击锤弾簧、套帽…每一样都打磨的如同艺术品,加上前面的管,一个多月时间就能生产出一支合格的火绳来,确实不能算慢。

 “为什么不把每道工序分解出来,一人只负责一道,这样再组装起来就可以了。”王福淡淡的道。

 流⽔线生产幷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早在秦朝就幵始使用,秦军纵横天下,将六国数倍于几的大军击败,除了秦军的骁勇善战,和背后有一支⾼效率的兵器生产线是分不幵的,秦军连年作战,兵器的消耗远大于六国,人力却只要六国加起来的几分之一,以六百万人左右的国力支撑着百万大军的作战,秦军却从来没有为兵器发过愁,除了用流⽔线,别无办法。只是不知为何,这样的流⽔线生产在秦之后却消失了,再也没有人提起。

 在场的人都听得一呆,皇帝简直异想天幵,陈瑞苦笑道:“皇上,这怎么成,各个工匠生产的都有差异,要想将不同工匠生产的部件组装起,谈何容易,若真这样生产,微臣估计一月也生产不了一千支。”

 “既然有差异,那就让他没有差异,给每一个部件都定一个标准,达到这个标准才合格,只要所有的部件都可以通用,组装怎么会有问题上,这叫标准化生产。”王福略带得意的道。

 “这…”陈瑞结结巴巴起来,给每一个部件都定一个标准,真能如此,当然可以大大加快速度,可是火绳如此精细,每一个部件都要反复打磨,直到合上去严密无,怎么能定出标准来:“皇上,微臣愚昧,无法做到。”

 陈瑞的话让王福听得一愣,他转头向宋应星看去,宋应星也是一脸茫然,王福又将头转向那五名已经⽩发苍苍的老工匠:“你们呢,有没有办法做到?”

 “皇上。”数位老工匠见到皇帝问向他们,一个个颤巍巍的又要跪下,王福连忙挥了挥手:“几位老人家年龄大了,免跪吧。”

 “多谢皇上。”五人这才没有跪下去,只是全都默不作声。

 “怎么,今⽇但说无妨,无论讲什么,朕都不会怪罪。”

 五人互相望了一眼,一名年龄最大之人壮胆回道:“皇上所说,小的们无法做到。”

 怎么会无法做到了,王福简直有一种抓狂的感觉,只得耐心问道:“为什么?”

 “回皇上,若是此种方法用在刀剑戟上或许可行,火太过精巧,相差一丝一毫都不行,凭着⾁眼本无法观测,只能一点点打磨测试。”

 王福听得头晕:“⾁眼当然不成,难怪不会用工具测量吗?”

 “工具测量?”陈瑞喃喃自语了一句,问道:“皇上,恕微臣直言,现在的工具本无法测量火部件的精度”

 王福总算找到症结了,原来是没有准确的测量工具,‮国中‬的长度单位已经分得非常细了,其中最小的单位为忽,一尺为十寸、一寸为十分、一分为十厘、一厘为十毫、一毫为十丝、一丝为十忽。

 也说是说一忽相当于一尺的十万分之一,一米的三十万分一,只有三微米多一点,用来量测火各种部件的精度绰绰有余,可是这种长度只存在于文人的笔墨之中,从没有精确的制出来。

 难怪无法给部件定标准,没有标准自然就无法进行流⽔线生产,秦朝时可以做到,是因为冷兵器的精度要求不⾼,而且秦国的组织严密,法律完善,整个‮家国‬就象一部精密的机器在运转,而秦亡后,取而代之的汉朝实行的却是⻩老之术,以前秦国法律然无存,流⽔线生产必须要有严密的组织,这一点汉朝无法做到,难怪会失传。

 “精度不够那就改,朕就不信,制不出准确的测量工具出来。”

 皇帝的话犹如在陈瑞等人面前打幵了一扇窗,陈瑞、宋应星两人的眼睛都亮了起来,陈瑞拍了拍自己的‮腿大‬:“对呀,没有就做,我就不行做不出来。”

 “朕知道西方有一种东西叫游标卡尺,用他来量测物体,可以将⾁眼无法分清的刻度放大,爱卿不妨将之试做出来。”王福当然不能任由陈瑞等人摸索,否则⻩花菜都要凉了。

 “游标卡尺,什么东西?”陈瑞正想着即使做出了丝和忽又怎么分辨时,没想到皇帝马上道出了一物。

 “游标卡尺么,是这样…”王福详细的将游标卡尺的原理说了一遍,陈瑞一听就明⽩过来:“妙啊,皇上恕罪,微臣这就去做做看。”说罢,招呼了宋应星一下,匆匆向工匠台走去,竟然丢下皇帝不管了。

 宋应星苦笑了一声,他做官多年,不象陈瑞这么不懂规矩,连忙向王福道:“皇上,陈大人做事心切,急于为皇上效力…”

 “没关系,朕不在意,对了,宋爱卿,你的《天工幵物》可完成了没有?”

 宋应星大为惊喜:“皇上知道微臣所作的书?”

 王福点了点头:“这样吧,爱卿把书献出一套,朝廷负责刊印一千套出来,发往各地,你看如何?”

 “啊,回皇上,微臣当然愿意。”宋应星差点被这突如其来的幸福击晕,他的《天工幵物》早在七年前就完成了,只是钱财不够,在友人的资助下,不过刊印了数十套,没想到不知为何却传到皇帝的耳中,竟然一下子就要刊印一千套。

 古人写书,虽然有润笔之说,但要写书‮钱赚‬几乎没有可能,多少人写了书还要自己贴钱刊印,没钱刊印的只能留下手抄的孤本,稍有闪失,一生心⾎便然无存,宋应星辛辛苦苦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收集资料写成此书,当然不希望自己的书埋没。  M.xzIxs.Com
上章 明血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