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极品少帅 下章
第61章 云逸的左勾拳
 冷兵器时代的冬天,并不适合战争。然而正是这个不适合战争的冬天,南征的北疆军却打出了一场质量极⾼的战争。

 腊月初三,云逸率大军离开云铮的帅旗,一路东略,以短短十天时间,从孟津杀到济南,一天时间攻破济南,继而分兵略地,在区区半个月的时间內肃清山东境內两百人以上的伪朝正规军队,伪朝‮员官‬九成九就地选择投诚…因为云家代表的林曦是手持⽟玺的天子。

 于是,腊月二十七,云逸宣布山东已被全境占领。

 但此时,他并不急于回事河南,与少帅云铮一起攻破虎牢关。因为少帅已经给他传来最新命令,让他领兵南下,攻略⻩淮,至于虎牢关,已有林坚作为內应,指⽇可破。

 从青龙教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必定是打定了主意要跟北疆云家军南北对峙了。云铮岂能让这个想法获得成功?

 整个东南的防御格局是一个以长江和淮河为依托的多层次的防御体系。

 纵观历史,建立于东南的‮权政‬多以建康为政治重心。建康作为江南都会实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建康据险临江,通便利,西通巴蜀、荆襄,东接三吴,北面两淮。巴蜀、荆襄⾜以屏护上游;三吴富裕,⾜以提供人力、物力支持;两淮地区为攻守进退之所,以攻以守,皆当以建康为本。

 建康本⾝“前据大江,南临重岭,凭⾼据深,形势独胜。”古代南京城周围山丘很多,如钟山、覆舟山、幕府山。孙吴最初建都于此,诸葛亮称“金陵,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晋室南迁,亦建都于此,其后,宋、齐、梁、陈频繁嬗代,但都不改旧辙;梁代经历“侯景之”后,改都江陵,但很快亡于西魏。五代十国中的南唐也建都于此;明统一‮国全‬后,也定都于此,后虽迁都‮京北‬,但金陵一直是作为陪都。在近代,南京还作过太平天国和‮华中‬民国的都城。

 南方赖以对抗北方,主要是依托长江和淮河。南方一些军事重镇的形成,都是以此为基础的。长江纵贯东西,延绵数千里,再加上其支流,将一片辽阔的地域联系起来。长江上通巴蜀、中经荆襄、东连吴越,上下游之间相互呼应,使整个南方地区的形势得以完整。另外,长江本⾝即发挥着阻挡北方铁骑冲击的天堑作用。魏文帝曹丕南征孙吴,兵至广陵,面对长江,不得不感叹:“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未可图也。”次年,魏主再次大举伐吴,见江⽔波涛汹涌,又感叹道:“嗟呼!固天所以限南北也。”两次亲征,都只得引兵退还。苻坚伐晋,以为自己拥兵百万“投鞭于江.⾜以断流”但终不能越长江而灭晋。

 淮河与长江相表里,发挥着双重的屏障作用。顾祖禹总结道:“自南北分疆,往往以长淮为大江之蔽。”又曰:“江南以江淮为险,而守江者莫如守淮。南得淮则⾜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矣。”如果说长江的防御是纯被动的,那么,淮河则兼有防守和主动进攻两层意义。南方对抗北方,以守而言,则守淮河可藉淮南的广大地区作为纵深;以攻而言,则出淮北可以进取中原。淮河支流多源于淮北,特别是泗⽔,稍经开凿,即能连通⻩河,从而使南方的力量能远投到⻩河流域;而单守长江,则一处被突破,便已⼊其心腹。历代保据江南者,对于淮河与长江的这种齿关系多有论及,守江必先守淮的议论亦随处可见。如南宋吕祉言“江淮之险,天地所以限南北也。自昔立国于南,则守江以为家户,备淮以为藩篱。”

 故长江之守重在上下相维,淮河之守重在內外呼应。

 南宋吕祉给宋廷上《东南防守利便》,特著“建康本论”、“江流上下论”、“江淮表里论”三论,建议:立都建康以为兴王之基;屯兵江陵、襄、武昌、九江以固上下游之势;守江以治內,备淮以治外,表淮而里江,如此则中原可复。

 山东和荆襄犹如东南的两翼,屏护着整个江淮防御体系。山东⾜以屏护淮泗上游,荆襄⾜以屏护江汉上游。前人曾言“固东南者,必争江汉;窥中原者,必得淮泗。有江汉而无淮泗,国必弱;有淮泗而无江汉之上游,国必危。”北据山东以固淮泗上游,西保荆襄以固长江上游,是为保据东南者的最好态势。

 但眼下,青龙教既无江淮,又无江汉。反而云铮早已看出问题的关键,宁可不要云逸十万大军回援虎牢关,也要他立刻南下,夺取江淮。

 伪朝现在的淮河防线是什么样子呢,大魏在淮河一线置列有一系列重镇,以扼淮河支流与淮河的汇口。在淮西,主要是寿舂(今寿县)和钟离(今凤),在淮东,主要是淮安和盱眙。

 淮河上游支流主要有颖河和涡河。颖河与淮河的汇口曰颖口,涡河与淮河的汇口曰涡口。寿舂正对颖口,挡颖河、淮河方向的来敌;钟离正对涡口,挡涡河之冲。南北对峙之际,钟离与寿舂俱为淮西重镇。

 淮河下游主要支流有泗⽔,亦曰清河。古代泗⽔自山东南流,在淮安附近汇⼊淮河,⼊淮之口曰泗口,或曰清口、淮口。淮、泗⽔路自古为南北通要道,山和盱眙即在其附近,控制着泗⽔方向的来路。在这一方向,若取更积极的态势,还可经营彭城(今徐州)以图北方。

 寿舂即今之寿县。淮河主要支流颖河在其附近汇⼊淮河。颖河为中原与江淮之间的一条重要通线,颖河与淮河的汇口曰颖口。寿舂正对颖口。自颖河或淮河上游而来之敌,必经寿舂。顾祖禹称寿舂“控扼淮颖,襟带江沱,为西北之要枢,东南之屏蔽。”另外,寿舂一带,为⻩淮平原的一部分,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宜于屯耕。故其地利⾜以为战守之资。

 战国末,楚失鄢郢之地后,东徙淮南,一度以寿舂为都。西汉时,寿舂为淮南王国都。淮南国地大力強,值汉廷削藩之余,怯不自安,遂谋起兵。伍被建议:“略衡山以击庐江,有寻之船,守下雉之城,结九江之浦,绝豫章之口,強弩临江而守,以噤南郡之下,东保会稽,南通劲越,崛強江淮间,可以延岁月之寿。”

 东汉末,袁术据寿舂,帝制自为。曹魏正始四年(243年),邓艾行巡淮河南北,行视陈、项以东,至寿舂,上表建策,建议:“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屯三万人,什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岁丰常收,三倍于许。如此,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主政的司马懿采行其策,在淮河南北大兴屯田,广开河渠,以增灌溉、通漕运,自是以后,每东南有事,大军泛船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害,为以后西晋灭吴打下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对峙于江淮之间,寿舂挡南北之冲,为南北双方争夺的急所。司马睿初定江东,应詹即建议说:“寿舂,一方之会,去此不远,宜选都督有文武经略者,远以振河洛之形势,近以为徐豫之藩镇。绥集流散,使人有攸依,专委农功,令事有所局。”东晋立⾜江东,但仍以收复中原为号召,故经营寿舂,以守而言,可为淮西重镇,以进取而言,可与中原形势相呼应,且两淮间为流民所集,招集安抚,意义亦大。晋太和四年(369年),豫州刺史袁真据寿舂降前燕,前燕、前秦同时出兵救援,晋大司马桓温率军击破前秦援兵,攻破寿舂,收复寿舂。时参军伏滔随恒温至寿,以淮南屡叛,遂著《正淮论》言寿舂之重要曰:“彼寿者,南引荆汝之利,东连三吴之富;北接梁宋,平途不过七百;西援陈许,⽔陆不出千里;外有江湖之阻,內有淮淝之固。龙泉之陂,良田万顷,舒、六之贡,利尽蛮越。”苻坚伐晋,前锋已拔寿,但就在寿附近的淝⽔,谢玄所率晋军击破前秦军队,收复寿,前秦经此一败,顿成崩溃之势。东晋末,刘裕“开拓河南,绥定豫土,割扬州大江以西、大雷以北悉属豫州。”侨立豫州,治寿,作为北伐中原的一个前进基地。王镇恶、檀道济趋许洛之师即由此出发。刘宋时期,无论是北伐还是北伐失败后收拾残局,寿都显示出了它作为淮西一方重镇的地位。萧道成代宋自立,北魏即发兵来攻,寿是其主攻方向之一。萧道成以垣崇祖为豫州刺史,镇寿,他对垣崇祖说:“吾新得天下,索虏必以纳刘昶为辞,‮犯侵‬边鄙。寿舂当虏之冲,非卿无以制此虏也”萧齐末年,豫州刺史裴叔业以寿舂降北魏,北魏发兵接应,寿并淮南之地遂⼊于北魏。梁趁北魏內,收复寿及淮南之地“侯景之”时,东、西魏趁利南进,寿及淮南之地又⼊于东魏。陈太建五年(573年),吴明彻北伐,收复寿,陈主为之下诏曰:“寿舂者,古之都会,襟带淮、汝,控引河、洛,得之者安,是称要害。”吴明彻兵败后,寿连同整个淮南又被北周攻占,陈人不得不凭江而守,形势极其不利。

 五代时,后周世宗征南唐,攻寿州近三年而不能克。后来南唐寿州守将以望断援绝而降。寿州一降,江北诸州次第风靡。宋金对峙时,金兵南下江淮,寿州每为极冲。吕祉言:“淮西,建康之屏蔽,寿舂又淮西之本源也。寿舂失,则出合肥、据历,建康不得安枕矣。”

 涡河为中原与江淮间的又一条重要通线。涡河与淮河的汇口曰涡口。凤正对涡口,挡涡河之冲。南北对峙之际,凤与寿舂俱为淮西重镇。凤在南北朝时为钟离郡。南朝刘宋失淮北诸州之后,只得凭淮河而守,钟离正档自许洛方向南下之冲,北魏每次南下,钟离都是其主攻方向之一。梁末,钟离与寿舂俱⼊于东魏。

 在这个时代未曾出现的宋金对峙时期,金人立刘豫于中原,以华制华。宋绍兴六年(1136年),刘豫侵淮西,朝议弃淮保江。枢密使张浚力反之,说:“淮南诸屯,所以屏蔽大江;使贼得淮南,因粮就运,以为家计,则长江之险与敌共有,江南未可保也。淮东宜于盱眙屯驻,以扼清河上流;淮西宜于濠、寿屯驻,以扼涡、颖运道。”濠州即凤。濠、寿二州分别控扼涡、颖二口,为扼守淮河的关键。绍兴十一年(1141年),张浚、刘琦、杨沂中三大将之兵败于濠州,宋廷遂决计议和。

 淮河下游主要支流有泗⽔,泗⽔亦曰清河。古代泗⽔自山东南流,经兖州、济宁、徐州、宿迁,在淮安附近汇⼊淮河。淮河下游河道变迁很大,特别是⻩河改道,夺汴、泗等河而⼊海,故今之泗⽔、淮河已非当年旧貌。泗⽔⼊淮之口曰泗口,亦曰清口、淮口。淮泗⽔路自古为南北通要道,西晋王濬攻吴,杜预曾写信鼓励他直捣建康以灭吴,然后“自江⼊淮,逾于泗汴,溯河而上,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据杜预书信中所提示的线路,王濬⽔师可由建业?直驶洛,可知汴、泗二⽔藉淮河而连通⻩河、长江两大⽔系应该是比较早的事;桓温、刘裕北伐,都曾开通泗⽔⽔道;隋炀帝开大运河,也利用了汴、泗二⽔。

 淮河下游重镇主要有淮安、盱眙,扼守淮泗⽔路。淮安在东晋南朝时为山郡,隋唐及宋代时为楚州,元明清时称淮安。曹魏⻩初年间,魏主曹丕亲率⽔军循蔡、颖、涡等⽔⼊淮而至广陵,舟师即由淮安而南。东晋南朝均以淮安为重镇,祖约、刘隗、荀羡等将先后镇守其地。东晋太元三年(378年),前秦大将彭超建议苻坚说:“愿更遣重将攻淮南诸城,为棋劫之势,东西并运,丹不⾜平也。”苻坚从之,遂发兵攻淮、盱眙。

 刘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伐失败后,山太守萧僧珍悉敛百姓⼊城,筑堤蓄陂⽔,待魏兵至时,决堤灌之。魏军经过山,未敢攻城。刘宋泰始年间失淮北诸州,北魏将山、彭城一带经营成南江淮的一个基地,南朝再谋北进,形势已很不利。陈代吴明彻北伐围攻彭城时,周将王轨轻兵南进,袭据清口,切断了**归路,明彻遂败。宋室南迁,倚江淮以屏蔽东南,山的地位再次重要起来。吴表臣曰:“山控扼之地,失之则无以屏蔽淮东。”徐宗偃亦曰:“山南北必争之地也,我得之,可以进取山东;敌若得之,淮南不能以朝夕固也。”大运河道经淮安,故元、明两代均设重臣、置屯军以经略之。元末农民起义时,元将董搏霄守泗州,曾建议元廷增戍淮安:“淮安为南北噤喉,江淮要冲之地,其地一失,两淮皆未易复也。则救援淮安,诚为急务。”

 盱眙为淮东一方重镇。盱眙在秦末一度是楚怀王的都城。东晋时,羌人姚襄在淮南击破殷浩之军,进屯盱眙,晋廷不能制。东晋太元三年(378年),前秦将领俱难等攻陷盱眙,直到淝⽔之战后,东晋才收复盱眙;义熙年间,晋廷置盱眙为郡,刘宋时因之。刘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伐失败时,盱眙太守沈璞以盱眙地处冲要,乃缮城浚隍,积材⾕,储矢石,为城守之备;北魏南进时,淮河一带郡县守宰多弃城逃走,沈璞坚守盱眙;辅国将军臧质军溃后,亦率余部⼊盱眙,二人合力坚守盱眙,魏主拓跋焘自瓜步北撤途中,亲自指挥強攻盱眙三十余⽇而未能破城,只得烧攻城器具而走,显示出盱眙在淮东地区确为一方重镇。北魏退去后不久,刘义隆即以其弟刘义恭为南兖州刺史、骠骑将军,都督十三州诸军事,移镇盱眙,以重振江淮地区残破的防御体系。次年,刘宋撒南兖州并⼊南徐州,另置淮南都督,驻盱眙,开创屯田,应接远近。

 彭城为淮北本。彭城附近众⽔汇集。泗⽔从彭城附近流过。泗⽔向西北上溯,开巨野泽可⼊⻩河,南流途中又汇纳汴⽔、雎?⽔等河流。隋以前,汴⽔在彭城附近汇⼊泗⽔。刘裕灭后秦之后南归,舟师自渭⼊河,又开汴渠,自河⼊汴,遂归彭城。雎?⽔则在邳州(今邳县)附近汇⼊泗⽔,雎?⽔⼊泗⽔之口曰雎?清口。沈攸之攻彭城不利,即败于雎?清口。

 彭城可说是四战之地,为历代兵家所必争。彭城在楚汉之际曾为西楚霸王项羽之都。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之际,徐州乃纷争之地,陶谦、刘备、吕布、曹都曾力争徐州。孙权一度也想攻取徐州,但吕蒙以徐州“地势陆通,骁骑所骋”且地近许洛,虽攻取之,⽇后曹也必全力来争,不如袭取荆州,全据长江。

 南北对峙形势下彭城的地位更加重要。在江淮防线的几个层次中,长江翼蔽江南,淮南翼蔽长江,淮北翼蔽淮南。而在淮北地区,实以彭城为其本。彭城地近中原,又介南北之间,⽔陆通便利,可为战守之资。苏轼论彭城地位曰:“徐州为南北襟要,京东诸郡邑安危所寄也。其地三面被山,独其西平川数百里,西走梁宋,使楚人开关延敌,真若从屋上建瓴⽔也。”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北魏灭后燕,后燕慕容德率余部南走,谋先据一方,作为据地,部下张华建议攻取彭城,尚书潘聪则力陈彭城乃晋之重镇,争之不易,他说:“彭城土广人稀,平夷无险,且晋之旧镇,未易可取,又密迩江淮,夏秋多⽔,乘舟而战者,吴人之所长,我之所短也。不如取广固而据之。”

 潘聪是看到了彭城对于东晋的意义,才得出“未易可取”的结论。刘裕和刘义隆都曾以彭城作为北伐的基地。刘裕北伐后秦,即以彭城为其前进基地;刘裕以北伐之功先后进爵宋公、宋王,彭城是其封地的都城。刘宋元嘉北伐,彭城也是作为北伐的前进基地。元嘉七年北伐时,长沙王刘义欣出镇彭城,为众军声援;元嘉二十七年北伐前夕,王玄谟为彭城太守,进策经略中原,上表曰:“彭城要兼⽔陆,请以皇子抚临州事。”刘义隆遂以第三子刘骏为徐州刺史,镇彭城,为北伐作准备。在这次北伐失败后,刘骏与江夏王刘义恭坚守彭城,北魏南下,未敢轻攻彭城。

 刘宋泰始年间的內中,宋明帝缮后不当,致使徐州刺史薛安都以彭城降北魏。刘宋试图夺回彭城而未遂。此后,北魏积极经营彭城,作为南江淮的一个基地。北魏初据彭城,主将尉元上表请经营彭城:“彭城贼之要蕃,不有积粟強守,不可以固,若储粮广戍,虽刘彧师徒悉动,不敢窥觎淮北之地,此自然之势也。”

 北魏太和四年,北魏徐州刺史薛虎子上表:“‮家国‬取江东,先须积⾕彭城。切惟在镇之兵,不减数万,资粮之绢,人十二匹,用度无准,未及代下,不免饥寒,公私损费。今徐州良田十万余顷,⽔陆肥沃,清、汴通流,⾜以灌溉,若以兵绢市牛,可得万头,兴置屯田,一岁之中,且给官食。半兵芸殖,余兵屯戍,且耕且守,不妨捍边。一年之收,过于十倍之绢,暂时之耕,⾜充数载之食,于后兵资皆贮公库,五稔之后,⾕帛俱溢,非止戍卒丰,亦有呑敌之势。”到陈代时,吴明彻趁北周与北齐相争之机北伐,收复淮南,并试图进争淮北,收复彭城,但他在围攻彭城时,兵败被擒。南朝经略淮北的最后一次机会也失去了。

 唐代藩镇割据时,淄青节度使李正己遣兵扼徐州甬桥(今安徽宿县北符离集)、涡口,一时南北漕运之路断绝,江淮进奉船千余艘泊涡口不敢进。李泌建议唐德宗说:“江淮漕运,以甬桥为咽喉,若失徐州,是失江淮也。国用何从而至!宜急建重镇于徐州,使运路常通,则江淮安也。”

 邳州(今邳县)可谓对徐州地位的一种补充。邳州也在淮泗⽔运线上,北近齐鲁,南蔽江淮,为南北⽔陆通的一大要冲。从淮安自泗口⼊泗⽔,逆泗⽔而上,至邳州,自邳州向西北沿泗⽔上行可至彭城而趋中原;自邳州向东北,正对沂⽔河⾕,可趋山东。邳州与淮安俱为淮北与淮南的重要衔接点。南方争淮北、北方争淮南,都必争邳州。刘裕北伐南燕,舟师自淮⼊泗,至下邳(今邳县)后,留船舰步行而进;灭南燕后,又“留镇下邳,经营司、雍”;卢循东下建康,刘裕还师,兵至下邳,以船载辎重,自率精锐步骑归建康。刘宋泰始年间,徐州刺史薛安都以彭城降北魏。北魏尉元经营彭城,曾上表请经略下邳、淮等地以挫宋军:“若宋人向彭城,必由清泗过宿预,历下邳;趋青州,路亦由下邳⼊沂⽔,经东安,此数者皆宋人用师之要,今若先定下邳、平宿预、镇淮、戍东安,则青、冀诸镇可不攻自克。”沈攸之沿泗⽔北进,试图收复彭城,在下邳附近的清雎?口被北魏击败,淮北诸州遂不可复问。陈趁北方內遣吴明彻北伐,下邳一带又成为争夺的要点。五代初,淮南割据,抗衡中原,邳、徐一带控淮泗之路,为南北争夺的要点。朱温以争邳、徐而阻杨行密,后周则以取邳、徐而南唐。

 这是东南地区江淮防御体系的大致情况。大体说来,可以分为几个层次:长江一线可作为一个层次,在这一线上有京口、广陵、姑孰、历等重镇,守护江南;长江至淮河之间可作为一个层次,在这一区域內有寿、钟离、山、盱眙等重镇,守护淮南;淮河至⻩河之间又可作为一个层次,在这一区域內有彭城、邳州等军事重镇,守护淮北。

 这几个层次基本上显示出了南北双方随着势力消长而表现出的攻守形势。南方強盛时,可以前出淮河以北,进取中原;南方衰弱时,则往往退守长江,消极防守;南北双方势均力敌时,则往往以淮河一线为对抗的前沿。

 云铮现在需要的,就是确立北方对南方的绝对优势,要一举将青龙教的势力赶回江南,等北疆军占领中原之后,挟中原河北之力,再拿下江汉,然后方才容易平定江南。

 于是刚刚拿下山东的云逸,立刻点起大军,以一记神速的左勾拳南征而去了。  m.XziXS.coM
上章 极品少帅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