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衙内新传 下章
第三十一章 河工(下)
 ⾼強听的一脸疑惑:“吕通判,此法是否有用?你可曾亲眼见他试过?”

 吕颐浩‮头摇‬:“据这李义说道,小的厢埽,他与乡里曾经试过,大的却不曾。但下官以为,不妨先作一埽试上一试,余段先积好物料。若这一埽有用,则依法行之,若是无用,便依旧卷埽,好歹并无延宕工时。”

 “有理。”试验一下,又没有损失。⾼強正要答允,那老农忽然道:“两位相公,这厢埽虽说省工,却少了卷埽那竹索牵贯之力,小人与乡里试验此法时,那埽工只能仰仗打⼊的签桩固定。如今沿河各段,底土实滑不一,恐怕签桩未必万全,若能于埽工前多抛石料,便更稳妥。”

 ⾼強大喜,心说我这正安排人火药炸石呢,正用得着,看来这法子有点天作之合啊!即刻吩咐吕颐浩率同大名府相关臣僚,督办河工,准备草绳柳梢粘土等物料,再调拨船只,预备厢埽。

 此时自有当地石匠将凌振一行领到附近石场,⾼強关心这新技术的应用情况,毕竟是自己弄来的少有发明之一。那凌振对人木讷,世务大多不通,⼲起技术活来却是条理分明,领了⾼強之命后,他晓得自己不懂采石之法,先问石匠如何动作。

 这时代的石工都是用铁锤铁钎,在石头上打出眼来,架上木柴烧,而后再用⽔泼,那石块便沿着打好的洞眼开裂,而后可采。这打眼可是个学问,若非经验老到的石匠,很难一眼看出那山体的大块岩石之间,究竟有什么纹理走向,要如何打眼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強到时,石匠们已经在一块大石附近打出了许多洞眼,依着凌振的请求,这一块石头比之前都要来得‮大巨‬。若是依照传统采石法,须得多次打眼烧火才能采下。此时凌振领着几个徒弟,将那些洞眼中塞紧火药。再用泥土封住,中间有捻子牵出,再拧成一股。拖的老长,正拿着火把准备点火。

 见⾼強到来。凌振吓了一跳,扔下火把上来,说什么也要让⾼強离开这里,说道第一次炸石,不知用量多少,他是可着分量装药。若是一个不好。山体崩塌,⾼強有个好歹,他吃罪不起。

 ⾼強不以为然,心说这才黑火药呢,就这么胆战心惊的,本衙內在现代时每逢城市拆迁搞精确爆破时,都要赶到现场去看的,那场面才叫壮观呢!至于真正看着慡的‮炸爆‬,非某大楼被‮机飞‬撞塌莫属啊…你这点场面,小case!

 “不妨不妨!此地离炸点甚远。又有掩体,怕什么?来。给我来点火!”不由分说,将凌振手里地火把一把抢过,将那条棉线点着了,撒手把火把扔了老远,抱头蹲在地上。

 好半天,却不见半点动静,⾼強大奇,抬起头来看时,却见凌振等人看着他发呆,不免有些尴尬:“怎么回事?没点着?”

 凌振‮头摇‬:“留守相公,小人不知石块崩裂的威力,是以这引线铺的极长,⾜有一里,照这么烧法,大概得半个时辰才能烧到药上。”

 “…凌教头,你这引线之中,难道没有加上火药?”⾼強就纳闷了,这宋朝鞭炮制造业很发达啊,难道凌振连这点常识都没有?

 不想凌振一脸惊喜,好似发现新‮陆大‬:“留守相公,小人竟没想到此节!引线中若有火药,不但传火迅捷,火力一发威烈,不惧,哑炮之事亦必大减!”说着‮奋兴‬无比,跳起来就望前面跑。

 ⾼強吓了一跳,一把没拉住,跟着后面大叫:“你往哪里去?要炸地!”

 凌振头也不回撂下一句:“不会炸了,引线都熄了!”

 一波三折,等到终于响起炮声,已然过了两个时辰,天都快黑了。“轰隆”巨响,一阵硝烟散尽,眼前的景象令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偌大的山体整个崩塌,堆起地石头⾜⾜有一座小山那么⾼!

 ⾼強却丝毫不在意,这样的效果他早有心理准备。也幸好他没有太过惊讶,才成功拉住了凌振:“凌教头,少待,你适才可数了,是否所有炮眼都已经炸过了?”哑炮炸死人的事,现代都时常发生,那还是用电起爆的,这种棉线起爆,实在叫人说不准。

 凌振被他提醒了,只得按捺住子,与众石匠一起眼睁睁地看着那堆石头,直到半个时辰过去,才开始检查这次炸山的成果。

 头一次试炸,没有哑炮发生,在⾼強看来已经是个奇迹了,至于其余的小问题,什么炮眼数目位置、装药量,布线等等,留给凌振和石匠们慢慢总结就好了,炸的多了自然就会了。现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炸石的效率提⾼了,运石的效率可还不怎么样,仍旧是独轮小车一车一车往外推,幸好这个采石场附近有条沟渠,直通运河,安排了船只运石,为了提⾼运输速度,还有专门的纤夫。

 天⾊已晚,⾼強索就在石场对付了‮夜一‬,等到第二天与运石头的船只一起返回河堤施工段,只见一艘大船已经泊在岸边,下了碇石,船上和堤岸之间密密⿇⿇拉上了草绳,河工们正向上面抛洒柳梢。

 见到⾼強来到,吕颐浩上前来,双眼通红,嗓子也有些哑了,显然是在工地熬夜。见到⾼強⾝后一长溜小船都装満的大小不均的石块,吕颐浩一脸的惊喜:“留守相公,这石头就是昨⽇炸山所得?一⽇之功便已如此,火药果然功效‮大巨‬!”

 ⾼強看他‮夜一‬下来就累成这样,心中颇为感动,这样的官,才是百姓需要的官啊。后代人读宋朝的历史,常常认为这个朝代过于重视文官,而忽视了武备“腐儒误国”之声不绝于口。殊不知,北宋科举取士,中举的寒门才俊比例是历史上所有朝代之最,正是象吕颐浩这样贫苦出⾝,通过科举获得官位的人多了,才能够最切实地关心百姓的生活…因为他们就是从百姓中来地!  M.XziXs.CoM
上章 高衙内新传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