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帮源
方天定见他不肯接这卷轴,心下不由发急,忙把这事的始末竹筒倒⾖子一般都说了出来。原来宗泽为一任地方官,每⽇苦思理民的方略,这一⽇手下来报,竟发现龙游县边境有一条银矿脉,品质竟是极⾼。只是其矿脉甚为隐秘,又是深蔵地底,沿途多地下⽔和沙石层,几乎无法开掘,若非一次泥石流冲毁了山体,露出一点矿脉来,又恰好被宗泽一个善于鉴石堪地的心腹手下发现,这矿脉只怕再过个几百年也未必能见天⽇。
宗泽接报立刻出发,与那手下两人穿山越岭,寻觅适合开矿的地点,结果一径摸到邻县清溪县帮源洞中。哪知此地是明教噤地,多处设有埋伏,那手下当场中了窝弓药箭⾝亡,宗泽却被闻讯赶来的方腊和石宝等人带出了洞外。
此后的事情这方天定便不甚了了,只知那宗泽与方腊一番密谈之后,冥思了夜一,留下这一封卷轴,径自回龙游县去了。隔⽇方腊便找来方天定等几人,将这一封卷轴
给几人带上东京去,千叮万嘱必定要先上告当十大钱之事,看朝中哪位大老能一力担当此事,再将这卷轴献上。
说完前后经过,方天定一把将这卷轴塞在⾼強的手中,再用双手紧握住,两眼“深情款款”地望着⾼強道:“虽然衙內本无功名在⾝,但这一番折冲为咱们东南的百姓免了当十大钱,可见衙內是既有担当又急公好义的,又与朝中大老多有世
,必能不负宗老爷和家⽗的一番期望,还请收下这宗老爷的守备策。”
⾼強骤闻此事不由心中暗惊,虽说一个银矿不是小事,可这宗泽如此郑重其事,竟然不经由正常途径上报,而要通过几个明教教徒来上奏,究竟其中有何缘故?
不过眼下可不是详细追究其中原由的时候,这事不管是好是坏,落到自己手里总是多一张牌,况且这方天定如此“拳拳”之心,若是冷落了岂不伤人?那自己这大半夜劳师动众的不是⽩忙活了么?
忙正了正脸⾊,摆出最大义凛然的表情来,双手恭恭敬敬地将那卷轴接过,掌中犹如千钧之重:“方兄请放心,此事既然是为百姓福祗着想,在下虽然只有区区微力,也是义不容辞,包在小弟⾝上便是。”此刻关系非同一般,从“在下”已经升级为“小弟”了。
方天定见这⾼衙內将卷轴接过不由大喜,心头放下了千钧重担一般,顿时觉得浑⾝轻松,笑道:“既然大事已了,在下等也要告辞了,衙內可有法子送在下等出城?”
⾼強一楞,忙劝道:“方兄⾝上有伤,此刻又方
四鼓,城门未开,为何这么急于出城?依小弟之见,还是一同回小弟府中歇息数⽇,待腿伤养好了再做打算才是。”其实心里是想说,衙內我费了这许多工夫,为的还不是你这美貌的妹子?倘若是以前,要个机手号就搞定了,这时代可不同,人海茫茫
通又不发达,一旦分开了却上哪里找去?能争取个几天相处也是好的。
哪知这方天定却把头一摇:“衙內有所不知,我爹早就关照我,不论这事能否托付得人,一旦了结便须回程,片刻不得停留。现在既然有衙內担当此事,在下这次来汴梁可算成功了,自当立即起程回江南,至于这区区小伤却算不得什么,不劳衙內挂怀。”言下竟是去意甚坚。
⾼強一时楞住,心想你也不必这么听老爹的话吧,难道是看穿了本衙內对你妹子的狼子野心,因此急于跑路?只是话既然说到这份上,⾼強却也找不到借口挽留,只得勉強答应了。众人就在这菜园中说些闲话,那方天定说起宗泽在龙游县任上的诸般逸事,听得⾼強等人津津有味。
原来宗泽在当地官声甚好,尝有一⽇在县西门外见一村夫提了一捆菜蔬出城,上前一问原来是在市集上买的,宗泽当即大怒,命人用藤条将这村汉打了一顿,说道⾝为农夫而不事稼穑,反而去市集上向他人买菜,此风不可长。这事一经传开,全县农民都闻风悚然,一齐努力耕作。又说宗泽在崇宁初时号令县中将茶园尽数砍去,改种桑树,众⽗老没有一个能理解的,不过向来敬服宗泽的政令,都不敢怠慢,一齐将茶园砍去。等到崇宁四年蔡京下令行茶专卖法,凡有茶园者都要向官府
纳茶租钱,而且贩茶者要向官府买专用的茶引和茶笼,如果逾期或者越界贩茶就要受罚,被当地百姓称为茶大虫。可是这政令行到龙游县,全境没有一个茶园,一文茶租钱都不必
,更没有茶政扰民之患,而先前所载的桑树都已长成,蚕桑之利一时甲于东南,一县⽗老这才明⽩宗县令的好处。凡此种种不一而⾜,⾼強听得津津有味,心想这位⽇后的抗金名将果然是有两把刷子,却不知这东南守备策里究竟写了什么锦囊妙计?
闲谈之间五鼓敲过,眼见东方既⽩,城门开放,⾼強将方天定一行直送出汴梁东门外,送了些银钱盘
和伤药之属,众人洒泪而别。鲁智深和邓元觉却是不打不相识,大有惺惺相惜之慨,此刻也稽首而别。
眼见那窈窕背影消失在大道彼端,⾼強抻的脖子也长了,直到影踪不见才回过神来,怏怏回府去了。
此番连夜救人,鲁智深全程参与,对⾼強的表现大加赞赏,破例免了他一天的练功,让他回房休息去了。⾼強是如蒙大赦,连续两天没睡,这⾝体实在有些吃不消,回房蒙头睡到下午申时方起。
小环服侍着吃了一顿也不知是什么饭,⾼強浴沐更⾐后坐在院中树下,将那宗泽手书的卷轴打开细读,却越读越是心惊。
据这卷轴中所言,这银矿脉在帮源洞中甚易采取,倘若以最先进的灰吹法冶炼,再加人手充⾜,每年计可得精银二十万两以上。要知蔡京执政之后下令天下坑冶的金银都运至內府收蔵,饶是如此,崇宁年间每岁银课不过二十余万两,连支付辽国的岁币都不够,若是这银矿得以开采,无疑是对朝廷的一大力助。
只是这银矿的开采却有一桩难处:此地为明教噤地,等闲人不得⼊內,官府若要组织人手⼊內开矿,明教教徒势必不能⼲休。其时两浙路、福建路明教潜力极強,很多军人官吏也侍奉明尊,一旦
起大规模的民变,后果不堪设想,其损失可不是一个银矿所能弥补的。
因此宗泽与方腊一番商议之后,建议将此银矿与明教教徒共同开采,所得银两可用于当地教徒抵充各项租税,如此一来既免除了贫民因急于将手中粮食蚕丝等物变钱而横遭剥削之苦,又可以无偿利用明教教徒的劳动力,三则可以为朝廷提供大量的银两,实为一举数得。
只是此事却有几件不妥之处,一来与朝廷一向以铜钱形式收取赋税、而以金银作为宮廷用的奢侈品和对外
易的政策相悖;二来宗泽自己是被吕惠卿在大名府留守任上提拔起来的,属于被蔡京一
所排挤的人,而收敛天下金银却是蔡京所建议的法令,这般上言不用说是要被视为政敌的反攻倒算,管你是良法恶政一律打击,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说不定就此沉沦于宝文阁的卷牍之中了;三来宗泽官声虽好,不过这明教噤地出银之事究竟令方腊这教主放心不下,必定要全程监督这政令的上传下达。
因此宗泽苦思夜一,定下这投石问路之计,教方腊遣几个心腹教徒进京上告当十大钱扰民,以此来判明朝廷中的政治气候,寻找可以相互依赖的盟友,再将这银矿之事和盘托出,一举改变东南的赋税政策。
⾼強将这千余字的卷轴从头至尾细读了几遍,不噤掩卷而思。有宋一代,朝廷有事于西北,供奉仰于东南,江南的百姓虽然号称富庶,却担负着比国全其他地方重了近倍数的赋税,再加上后来东南应奉局的诸般恶政,终于官
民反,酿成了方腊起义这样的大动
,在宋辽金决战的最关键时刻对朝廷的财政构成了最彻底的破坏。如果要解决东南的问题,这明教噤地的银矿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契机。
只是,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宗泽的这份卷轴,是否还有什么未竟之意呢?⾼強脑中各种念头纷至沓来:依稀记得现代这浙江确实是有个银矿开采的,不过具体的地名可是忘的一⼲二净了,难道就是这帮源洞银矿?可是又为什么历史上没有记载这样的大事呢?只要是确实上奏朝廷了,就一定会有所记载,可是自己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有这么一档子事。
唯一的解释,那就是这事在历史上
本就被刻意的掩盖了,朝廷
本就不知道有这么一个银矿存在。可是,是谁这么做的呢?
按照通常的推理模式,这样做的结果一定是因为某种利益的驱动了,⾼強将手中的卷轴合拢放在桌上,闭上眼睛细细推想这银矿开采的各方互动,到底这其中,谁是真正受益的一方,谁又能最大限度地改变自己目前的处境呢?
朝廷?宗泽?蔡京?赵
之?明教?…
⾼強矍然惊起,险些将桌上的茶杯也打翻了,却顾不上收拾,任由小环在一旁连声呼唤也没回神,脑中只转着这么一个名字:方腊,一定是方腊!
(第三部第十三章)
m.xZ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