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准备亲征
县学,郡学,加上朝庭直属的七所大学,构成了如今的级三官学体系,如今⼊读官学的学子总计已达到十五万人,比起开皇年间最⾼生员也翻了一倍,教师达到了二万余人,更是以前的四五倍之多,官学的发展必然会带动私学的发展,为了考进官学,各类私塾也是红红火火的办了起来,规模已是官学的数倍,官学和私学加起来,预计生员达到了百万之多。
这个数目看上去庞大,不过,还不到国全人口的百分之二,这也是没有办法之事,要想普及教育在此时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这百万生员,其中八成以上出⾝寒门,比起以前来知识都垄断在世家手中要好的多,基本上达到杨勇的预期。
杨勇应当感谢这个好时机,由于南北朝数百年的裂分,儒家正处于低嘲,而杨坚在仁寿年间将官学几乎解散,现在的官学全靠新皇一手支撑起来,几乎是⽩纸一张,可以任由皇帝怎么涂抹,否则就凭他将官学的內容变更了大部分,就要引起一场大风波,宋明两朝,面对读书人维护至圣先师的骨气,就是皇帝也要退避三舍。
凭心而论,儒学在维护统一方面做的很好,否则南方也不可能在裂分数百年之后会被隋军一鼓而下,儒学在培养个人修养,员官品德,规范社会秩序方面也大有用处,当然,儒学还维护了君权,杨勇自然不会傻的砍掉自己
基,所以官学里面,各种儒家经典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对于眼下官学里的寒门生员来说,学成之后想进⼊员官体系是难上加难之事。他们的梦想只是做教师,吏员,或者投笔从戎,成为幕僚军师之类地人才,为自己的子孙博得一个前程,甚至还有人愿意到商户人家做个掌柜,只有最幸运的人才会得到一些世家的赏识而被举荐到朝庭为官。
对于什么时候实行科举,杨勇一直做的小心翼翼。甚至在吕沐霖这样的亲信面前都没有露出口风,还做了数次试探,佛道两门需要试考通过才能发放渡碟。用试考来确认生员是否有资格进⼊官学,杨勇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这两件事现在都做得不错,大部分人也接受了试考的形式,实行科举已经⽇益成
了,科举制度等于一条做官的康壮大道露在了所有读书人面前,毫无疑问,他们绝对会举双手支持。加上有了皇权地保障。再有世家反对也掀不起多大风浪。
永济渠的修建则比想像中还顺利一些,朝庭将俘虏,牛羊马匹等牲畜直接折算成战利品的做法,让一心发家致富地府兵暴发出百分之二百的战力,真正做到了不怕流⾎,不怕牺牲,打不垮,拖不烂的地步。颉利打击隋军前锋无果之后,本来定好了退让之策。盼望隋军后勤不济后会退回来,到时他练好五万大军可以再向中原报复,没想到进来的隋军比他们进⼊中原抢劫时做的还绝,人口、牲畜、金银…就象是蝗虫边境一样,凡是有用的物资都被抢劫一空。
而且由于大军⼊境。自然隔断了草原的一切贸易。除了牛羊,颉利很快就发现他地队伍缺盐。缺茶叶,缺棉布,缺铁器…总之,一切生活必须品都紧缺,几乎将颉利
到绝境,颉利忍无可忍,只得带着五万仓促成军地队伍
战。
这场大战,由于是突厥人采取了主动,隋军并没有完全聚起全部实力,场战上隋军六万对突厥五万,可以说是旗鼓相当,只是论兵员素质,突厥人完全落⼊下风,突厥人下马为民,上马为军,只是相对于中原普通百姓而言,隋军的府兵都是挑选地方精壮之士,每年至少有三个月的统一训练,进⼊草原的府兵更是经过多年征战,作战经验丰富无比。
双方的作战物资更是无法比较,突厥人除了马匹不愁外,大部分人⾝上只有⽪甲,箭羽平均一人不⾜十支,兵器更是五花八门,有些人甚至只是在木
前面绑上一块磨尖的铁条当作自己的主要兵器。
反观隋军,他们的箭支无穷无尽,步兵全⾝用铁甲包裹,骑兵也披上了一层软甲,陌刀、马槊、长矛、短剑…几乎武装到了牙齿,面对严阵以待的大隋府兵,这些未经多少时⽇训练地牧民毫无半点优势可言,双方接战不久,突厥骑兵就在隋军无穷无尽的弩箭打击下崩溃,五万突厥大军死伤一万余人,其余三万多人作了俘虏,颉利只⾝带着数千人逃脫。
这次大战后,东突厥再无反击之力,颉利也不得不向西突厥投靠,三年来,东突厥作为一个家国已经灭亡,超过三十多万的突厥人被隋军俘虏,从草原上抢回来的牛羊等牲畜多达六七百万头,马近一百万匹。
朝庭为了这些战利品付出了三千多万贯的赏赐,从场战上下来地府兵,最少地赏赐也达到了一百贯以上,连噤卫军对这些府兵的待遇眼红万分,多次向皇帝请战,
不得已,杨勇在大业四年时,还是出派了二支噤卫军参战,让他们喝到一口汤。
不过,朝庭并没有吃亏,有了这三十多万奴隶,永济渠在去年底就已竣工,朝庭只花费了二百多石粮食,若是没有突厥奴隶,单永济渠地造价就会⾼达三千万贯,使用奴隶的价钱不过花费了三百多万贯,而牛羊马匹等牲畜,朝庭几乎以半价折买给疯涌而来的商人,除掉赏赐,朝庭还有赚头,户部其实
本没有花费,最后反而盈余了数百万贯。
何况大量牛羊的涌⼊,带动着这些牲畜也大减价,许多原先没有耕牛的农户都大受其益,以极低的价格买到了耕牛或者驽马,北方许多中等人家甚至除了数头耕牛外,还有一两匹驽马用来驾车出行。
对外征战的利益是如此之大,杨勇有点搞不明⽩为什么汉武帝远击匈奴数千里就会弄得国全民疲力尽,或许可以从汉武帝划出大片土地圈养将战士们辛苦带来的上百万牲畜,宁原让它们慢慢病死老死也不愿低价或者免费发给普通百姓中可以得出结论。
可以说永济渠完全是由东突厥人的⾎汗铺成,永济渠通航后,三十万多突厥人,死在挖河工地上的突厥人就有六七万人,死亡比例达到了二成多,每天修建动河的工地上就会埋葬一百多具尸体。
这个比例相对于历朝历代修建大型工程死亡的劳工来讲不算多,秦始皇筑长城征发的役夫十死其九,隋炀帝修通济渠也是十死三四,修永济渠只死掉了两成突厥俘虏,可以说是非常难得了。
给突厥人提供充⾜的食物是八成突厥人能活下来的原因,这死掉的两成俘虏多是东突厥的老弱病孺,他们受不了挖运河的残酷劳动,不过每天不停的劳动加上充⾜的食物,活下来的俘虏反而強壮了不少。给俘虏们充⾜的食物并不一定就表示隋军有多么好心,一名俘虏价值十贯,一石粮食价值不过一百文上下,一名俘虏一年有四至五石粮已经够了,这中间的帐,负责修建运河的宇文恺自然算得清楚,永济渠刚刚修好,剩下的二十多万突厥俘虏马上开始了连通江南的通济渠修建工作。
永济渠修建完毕,朝庭从洛
到涿郡的⽔道等于彻底打通,使得朝庭对北方动员能力大为增強,换句话说,朝庭对于⾼句丽动武的时机成
了。
昅取历史上杨广三次征伐⾼句丽失败的教训,杨勇虽然没有打算通过陆路对⾼句丽进攻,永济渠的作用却丝毫没有减少,要想对⾼句丽发起进攻,涿郡将会成为兵员和物资集结的重点地区,海运的风险目前来说还是太大,永济渠无疑要承担大部分物资和部分兵力的运输。
征伐⾼句丽并非是后世为了垢病杨广所说只是为了面子问题,⾼句丽立国数百来,从一个小小部落一直发展数百万人的大国,对周边地区一直极具略侵
,趁着中原內
之极,还将汉朝设在辽东的四郡完全占据。
大隋立国后,⾼句丽先是大修城墙,屯积粮食对大隋严加防备,又与⾼保宁勾勾搭搭,借兵给⾼保宁侵⼊隋地,⾼保宁被灭后,⾼句丽还不死心,多次出兵侵⼊辽河西面,进⼊大隋领地对边民烧杀抢掠。
一个地区注定只能有一个大国,何况⾼句丽是如此的桀骜不驯,大隋与⾼句丽注定要发生战争,⾼句丽的战争虽然将大隋生生拖垮,继任的大唐依然选择了灭亡⾼句丽,这中间岂非无因。
大业五年的三月,杨勇开始发布动员令,准备御驾亲征,打算出动⽔陆三十万大军,对⾼句丽进行讨伐。
M.Xz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