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安汉当年一触龙(二之全)
安汉当年一触龙(二之全)
熙宁十八年,二月七
。
早晨,汴京的天空中,那几片浓云薄如轻绡的边际,映上了浅浅的彩霞。曹友闻一大早便骑马到了界身巷。这一天,是界身巷诸
易所新年第一天开张的日子——昨
,也就是二月六
,外朝已然禫祭除服,也便是说,朝廷算是基本结束国丧了。不仅两府六部诸寺监从今天起要正常办公,许多商贾,也选择在这一天重新开张。
曹友闻方到金银
易所门前,他雇的牙人茹孝标早已领着几个小厮
了出来,见着曹友闻,忙作了个揖,笑道:“官人来得好早。”
“老茹,可久违了。”曹友闻一面下马,一面笑着抱抱拳,道:“李员外他们到了吗?”
“尚未到哩。”茹孝标躬着身回答,又凑到曹友闻身边,低声笑道:“前天起边留言满天飞了,想来官人也曾听到一些。”
“哦?却有何流言?”曹友闻装着傻,脚步却未停,只管往金银
易所里走去。
茹孝标连忙紧紧跟在他身后,笑道:“官人却来作弄小的。坊间里都传政事堂今
有要紧的敕令公布,谁不知道官人乃是石相公的得意门生啊…”在这些无孔不入、精明至极的牙人哪里,果然是没有秘密存在的。才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曹友闻在界身巷,早已经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曹家小舍人”而变成了手眼可通天的“曹家大官人”
“什么得意门生,老茹休要
说。”曹友闻笑着摇摇头,前头早有人领着他进了一间大房间,茹孝标忙抢前一步,帮曹友闻掸了掸那张雪白得一尘不染的狐皮上并不存在的灰尘,笑着请曹友闻坐了,自己退后一步,叉手侍立在下首,又笑道:“众家员外、官人,都在等东府的敕令哩,不过,不论怎么说,有了元月十二
的德政,
钞肯定会涨。这个,俺敢给官人吃定心丸的。”
曹友闻笑笑,端起侍婢呈上来的牛
,轻轻啜了一口,却并不说话。朝廷断不肯轻易废除
钞,这一点,界身巷内,不会有人比曹友闻更加清楚。但即使是曹友闻,也不是很能肯定,石越究竟会祭出何种宝?坊间早已有各种各样的传闻,甚至有有心人翻出了多年前沈括赏给大行皇帝的奏折——人们赫然发觉,原来甚至早在石越之前,沈括就提出了类似所谓“货币乘数效应”的观点;当年沈括在奏折中论及货币政策,当然不是预见到了今
的
钞危机,而是为了解决钱荒问题,而沈括提出的几个方中,竟然也包括了加强纸币的信用之部分——当然,人们翻出他当年的奏折,并不是为了叹服沈括的天才,而是注意到了沈括的另一主张,沈括当年曾经向大行皇帝建议,将金银皆定位定货币,并提高金币对铜钱的比价,以此缓解钱荒。而此时虽然形势大不相同,但人们大多相信,朝廷极有可能通过铸造金、银币来缓解财政的压力。而另外一些人则相信,蜀币区的政策,可能在全国被仿效实施…事实上,划定“蜀币区”这一政策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人们原本还担心朝廷因财政的窘境,被迫废除
钞或者放任
钞大幅贬值。但是,在蜀币局创立的同一天,至少废除
钞的担心就几乎销声匿迹了。汴京的商人们很快就意识到,更大的可能,就是朝廷将
钞变成各种各样的地方货币。在这样的情况下,
钞会变得没那么值钱,但至少它不会变成废纸。
所以,无论如何,茹孝标说的都没有错。在此之前,鬼市的
钞既然已经涨了,今
界身巷内,也不太可能例外。只不过,既然同时还有铸造金、银币的流言传出,那金银的价格,只怕同样值得期待。
曹友闻当
一掷万金,在界身巷内买下这许多
钞,原本只是一笔政治投资,他便是权当丢进水里了——但时至今
,曹友闻却突然发觉,他当
的投资,本身就可能带给他丰厚的回报。除了罚没他的抵押金以及账面上的巨额债款外,他手里握着的
钞也有几百万贯之巨,倘若石越真能成挽救
钞,那这毫无疑问将是曹友闻生平最成的一笔生意。
如此一笔巨款,无论初衷如何,若说曹友闻会漠不关心,那是绝不可能的。
虽然界身巷在翘首以待东府的敕令,但转眼一个时辰过去,在皇城外面等候消息的牙人,却依然迟迟未能传回消息。不过此前的流言并非寻常,据说来源非常可靠,而且言之凿凿说是在除服后将有重要敕令公布,因此界身巷内,人们依然耐心地等候着。曹友闻不断见到茹孝标招呼着手下的牙人跑进跑出,向他禀报着
钞的比价——一切正如所料,
钞对铜钱的价格不温不火地一点一点地涨着,反倒是黄金的价格,涨幅更加大一些。
曹友闻依然只是好整以暇地吃着点心,一面和茹孝标说些闲话。眼见着便到了巳时,黎天南、李承简、杨怀等人方姗姗来迟——这三人原是特意来界身巷见识一下的,进了这金银
易所,那黎天南尚未坐稳,便示意身边的仆人递过一个小箱子给茹孝标,笑道:“茹翁,且替我秤称一下。”
“这是…”茹孝标接过箱子,只觉双手一沉,这小箱子竟是颇有分量,他连忙将箱子小心放在一张桌子上,当着众人之面,小心打开来——茹孝标便感觉一阵金光耀眼,这小箱子中间,竟然是满满一箱的金瓜子!
“这…”茹孝标虽是吃了一惊,但他毕竟是做老了事的牙人,连忙摊了摊手,小心地将箱子开着的一面对着黎天南放了,一面赔着笑说道“还请黎员外见谅则个,这界身巷的规矩,黄白之物,例由专人当面验货,请员外稍后片刻,小的马上唤人过来…”
“你家规矩不小。”黎天南笑道“你只管叫人来验秤,我却是
急等不得了…”
他正说着,便见一个牙人一路小跑,急匆匆地闯了进来,连礼都没行,便气
吁吁地说道:“大事,大事…盐债…发行盐债…”
“你说什么?”茹孝标此时也顾不得黎天南了,抓住那牙人,问道“什么盐债?你说清楚些!”
那牙人好不容易才
过气来,说道:“大事情,一个时辰前,司马相公与石相公签发敕令,要以十年的盐税做抵押,发行五千万贯盐债,赎回
钞,为钱庄存款提供担保…详情还不清楚,敕令已送往门下后生书读,消息是政事堂放出来的——不过,这是今
的《新义报》,刚刚出来,上面有石相公的文章——《国家之信用与债务》!”
他一面说着,一面从怀里掏出一张墨迹未干的报纸,颤抖着递到茹孝标面前。果然众人早已全都站了起来,曹友闻快步上前,一把抢过报纸,果然,《新义报》在最醒目的位置,印着“尚书右仆
石…”的字样!
他抬头望了众人一眼,捏了捏手中报纸,高声读道:“昔日管仲云:不能调民利者,不可以为大治。轻重之术…”才读到一般,早又有一个牙人跑了进来,手舞足蹈地大声喊道:“大涨!大涨!
钞大涨!”
门下后省。
都给事中梁焘望着面前的黄纸敕书,神色凝重——他信任都给事中不过几天的时间。梁焘虽是进士出身,但一生历宦,主要却在枢府,因为曾经上书反对新,反对宦官领兵,替被罢官的御史鸣不平等种种事迹,他被视为“直臣”司马光亦因此推荐他继任门下后省的长这个官职,亦被士大夫们视为一种荣耀。但是,要对得起这种荣耀,却并非那么容易的事。
梁焘此时面临的抉择,正是大部分的给事中们经常会遇到的事情。
在他面前的这张黄纸上签押的,有他的荐主司马光,有声誉极高的石越,还有好几位参知政事…
按照新官制,只要有给事中在这张黄纸上签一个“读”字,这张黄纸便可以成为正式的敕令,颁布实行。
但是,户房给事中沐康明确无误地拒绝书读!
而这一张黄纸,乃是所谓的“敕”——得到过皇帝的旨意,有宰相、参知政事签押——新官制规定,这等大敕令,即便给事中不肯书读,只须有门下后省长官在给事中书读,亦得以颁布施行。
梁焘看看这张黄纸,又看看案边的
笔,耳旁响着沐康愤怒的声音:“…借债!卖爵!若是那
相庸臣所为,倒也罢了——国人皆视司马君实与石子明为贤臣名相,他二人竟冒天下之大不韪,开此恶例!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君且稍安毋躁。”梁焘一面安抚着激动地沐康,一面再次审读着面前的《发行盐债以赎
钞敕》。但无论他如何再三细读,亦改变不了这一现实:这敕书是国家公开向富民举债——即使汉武帝、桑弘羊也没做过这等事!还有公然变相卖爵——这是令所有的正人君子都痛心疾首的恶政,而且,这也是开了先例——大宋朝以前只卖过官,这还是头一回卖爵!
只要想想那些商贾,因为花了一点臭钱,便可以堂而皇之地被尊为男爵、子爵,梁焘便不由感到发自内心的恶心——表面上,爵位只是虚名,这比卖官要好些,但是,在感情上,却更令人受不了。即使只是虚名,但爵位所代表的东西,比官更加尊贵,梁焘实在无接受它被铜臭玷污。
而且,沐康所说的,亦是他心里所想的——今
司马光、石越能通过这种手段借钱敛财来应付
钞危机,他
就不怕没人效仿,来敛财借朝廷挥霍!此例一开,只怕从此大宋朝都要债台高筑,永远没有还得清的那一天!
他又抬眼看了看沐康。
“沐君所言虽然有理,只恐朝廷之议甚坚…”
“那又如何?”沐康厉声打断了梁焘“夕郎乃慎政之官。朝廷置我辈于此,正为今
。”
梁焘不置可否,却忽然问道:“沐君是哪一年的进士?”
沐康不由得一怔,但上官见问,却不敢无礼,因回道:“下官乃先帝龙飞榜进士。”
梁焘忽然笑了笑,道:“那入仕亦有十八年了,十八年还只是七品青琐,想来是脾气不太好了。”
“下官生来便这臭脾气,倒叫大人见笑了!”沐康以为梁焘取笑,愈发愤怒,
怪气地回敬道。
不料梁焘却不以为意,笑了笑,跟着说道:“沐君既然不在乎这给事中的俸禄,某也没甚好在乎的。”
“门下后省驳回?”
“敕令被门下后省驳回!”
界身巷金银
易所内,突然之间,鸦雀无声。
“那些个蠢货!”
不知是谁发出第一声咒骂,但几乎只是转瞬间,伴随着各种口音的诅咒、
口,原本几乎是一路暴涨的
钞,马上停止了涨势,开始缓慢下跌。
“官人且放心,这盐债的消息既然放出来了,虽然封驳了,大伙还会看情形的…”茹孝标强挤着笑容,安慰着曹友闻——从曹友闻的脸色,是看不出什么的,他肤
本身就是黑红黑红的。一个多时辰内,眼见着
钞一路暴涨,但曹友闻却始终不为所动,这份从容淡定,已是令茹孝标十分的钦佩。要知道,倘若曹友闻早一点放了手中的
钞,他至少已经赚了一百万贯。即使在界身巷,这也不是小数目。
便见曹友闻微微点了点头,却并不多话。
倒是黎天南等人正在踌躇不决,这三个海商见着
钞暴涨,黎天南有备而来自不用说,连李承简与杨怀亦追着买了不少。便见三人各自想了一会,李承简与杨怀叫茹孝标过来,卖掉了手里的
钞;黎天南却笑眯眯地吩咐他继续买进。
果然,茹孝标的判断并没有错,这边吃过午饭,便再次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石相公异常的强硬,竟然这么快便再次将敕书发往门下后省!
易所内再次沸腾了。
李承简与杨怀后悔不迭,黎天南却得意洋洋,只有曹友闻依然是不动声
。茹孝标很难想像,他面前的这个曹友闻,竟然就是几个月前被界身巷传为笑谈的那个人。
茹孝标在界身巷算是见多识广,但是赚进上百万贯而面不改
的人,他的确还是头一次见着。
但这似乎注定将是跌宕起伏的一天。
易所内的沸腾持续不到半个时辰,便再次传来了门下后省封驳的消息。
界身巷这次的气氛,比第一次封驳时更加冰冷。
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给事中不肯屈服。如此一来,石越若再次要求门下后省审读,双方便可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今天已不太可能再送过去了。”茹孝标坦率地向曹友闻提供自己的判断“这盐债或许又要拖上一段日子,大伙都会观望,因此
钞价位,也不会跌太多,官人若要稳妥…”
但曹友闻的目光却投向了黎天南。
“黎兄,你以为如何?”
黎天南笑了笑,端起酒杯来,轻轻抿了一口酒,笑道:“咱们这些海商,要
注的话,定要
到石相公身上。我又是番人,那非得押双份注到石相公身上不可!”
曹友闻一愣,旋即纵声大笑:“哈哈…黎兄说得不错,说得不错…”
此刻,政事堂。
“子明…”政事堂内,所有宰执的目光,都集中到石越身上。司马光轻轻叫了声“子明”
待说些什么,却望见石越凝重的脸色,又抿住嘴,没有继续说下去。
石越没有看任何人,只是默默地注视着被封驳回来的那份黄纸敕书。那轻轻的一页黄纸,便平放在他面前的书案上,仿佛有千钧之重。
此时的石越,并不知道有人要押双份注到自己身上,他只知道,自己又要面临一次大麻烦。
他知道,便在当天,熙宁十八年二月七
,按照计划,王安石已经在杭州开始发行盐债——但王安石奉的是所谓的“中旨”不经政事堂宰相画押,未经门下后省书读的诏纸,其律地位是没那么稳固的。而且,极有可能受到台谏的指责、弹劾。而若是碰到有强硬的地方官员不肯奉诏,那便会更加横生事端。
因此,石越急需获得正式的敕书。
原本以为梁焘虽然是旧
,但毕竟是司马光举荐,上任又未久,断断不会在这等大事上作梗,却不料,偏偏在这里出了问题。
三驳!
石越当然也清楚,发行盐债也罢,变相卖爵也罢,如若
付廷议,将兴起多大的风波。他原想先将此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行下去,事后的批评与责难他再一并承受,但此时既然在门下后省受阻,那么,只要今
这敕书得不到给事中画的那个“读”字,无论是否出现三驳,麻烦都将不可避免。
拖延即意味着无休止的争吵。
这个道理,人人都懂。
梁焘的强硬,也令得政事堂发生动摇。宰执们都希望竭力避免发生三驳这样极端的事情。司马光
言又止的神情,已经告诉他石越,他也希望寻找一种转圜的方。
但是…
“子明相公,是否要召梁焘与沐康来政事堂…”范纯仁试探着说道。
石越苦笑着摇了摇头,他知道,对于这些旧
的宰执来说,心情亦是复杂的,他们虽然支持自己的政策,但在心里,他们对梁焘、沐康,是不是又有更多的理解,甚至是赞许呢?
石越都不用多想,因为这几乎是肯定的。
这正是旧
君子们所嘉许的君子。位居政事堂的宰执们,需要折冲妥协,但是如司马光、范纯仁这样的人,他们心里真正向往的,真正称许的,不正是梁、沐这样的
守吗?
他们对梁、沐的理解,几乎肯定要多于对石越这份《盐债敕》的理解!
石越在心里苦涩地笑着,抬眼扫视政事堂的宰执们,脸色却又变得沉重、严肃。他有几分严厉的目光一一扫过众人,最后落到了范纯仁的脸上:“范公以为召见梁、沐,便能使二人改变心意吗?”
“这…”“做不到的。”石越替他说了出来“君实相公比我更知道这二人的脾
。”
“或许可以晓之以理…这毕竟是为了公利…”
石越默认望着范纯仁。
“一切后果,由某承担。”石越淡淡说道,但语气却已不容置疑。“敕书一字不改,再次发往门下后省!”
“啊!”所有的人都惊呆了。
一
之内,三下敕书!
石越却仿佛没看见众人的脸色,竟好整以暇地正了正帽子,坐下悠闲地喝起茶来。
事已至此,那便只好借两个给事中的前程,来向天下人表
一下他石越的决心!
界身巷,二月七
,约申正时分。
金银
易所酉初关门,曹友闻已经准备起身离开,他刚刚下到
易大厅“诸位,诸位,大事情,大事情,东府第三次将敕书发往门下…”只见一个牙人冲进厅内,手里挥舞着一个什么东西,几乎是发狂般地喊叫着。
“什么?”
“什么?”
“一
三下敕书!”
界身巷内,仿佛是被这个消息惊呆了。连跟在曹友闻身后的茹孝标也突然欣喜得大叫起来:“一
三下敕书!”没有人知道,茹孝标自己,也偷偷买了两万贯
钞!
“一
三下敕书…”曹友闻也被这意外的消息震惊了。他绝未想到,石越竟然表现出如此坚决的态度。
金银
易所只沉寂了一会儿,眼见所有的人脚步开始加快——但就在此时,又一个牙人跑了进来,几乎是颤抖着喊道:“三驳!三驳!”
曹友闻几乎以为
易所又要冷却下来。
但他却听到身后的茹孝标骂了一声:“让他娘的三驳见鬼去!”
只见
易所内,仿佛没有人听到三驳的消息,转眼间,便再次沸腾。
“钱钞,一比十五!”
“钱钞,一比十!”
“一比八…”
“一比六…”
“一比五!”
“一比五!”
“一比五!”
各种口音的喊声,在大厅内此起彼伏,每个人的声音中,都带着狂喜,曹友闻亲眼见证,短短半个时辰内,界身巷金银
易所内,铜钱对
钞的比价,暴涨到一比五!
M.XziXs.CoM